您的位置: 首页 >心理健康>心育课程>详细内容

心育课程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研究计划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11-18 09:07:33 浏览次数: 【字体: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

                  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这是全社会尤其是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校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长期以来一直正视并重视这一问题,很早就在学生中开展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合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心理正能量,是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探究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要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兴趣与熟悉,学校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面,将“开发潜能,减负增效”,与“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和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使命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强化与学校教学活动主旋律的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学两分离的被动局面。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当代高中生心理现状调查与研究。

2.校园心理信息平台研究与搭建。

3.网络环境下新型心理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4.“心理网吧”研究与实践。

5.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界定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

2.建设新型心理课程。

3.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4.培养一批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从教学到生活均能持续地影响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结合本课题的实际,研究时间从2011年3月开始到2013年9月结束,周期为两年。具体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
此为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2011年3月——2011年9月)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在本阶段,计划做好如下工作: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系统论证;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并分析整理,为课题研究做准备;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和落实层级管理制度,为课题研究有序展开做准备;初步确定课题整体思路,重点做好开题论证及准备工作。
具体需要完成的工作为:
(1)进行课题组建设,使课题研究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把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包括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龚彩福)、技术指导小组(组长:周湖北)、课题研究小组(组长:王再平),各组责任明确,措施具体,成员分工明确。   
(2)制定课题组阶段性计划。完善课题研究制度和组织纪律,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负责人:   )
(3)查找积极心理学相关文献,搜索网络技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可行性资料,同时确定课题整体思路,做好开题论证。(负责人:邹桂兰)
(4)发放《自信程度自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l-90心理自测量表》《性格优势》《中学生人际关系量表》《中学生学习适应》等心理量表调查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调查数据。(负责人:邹桂兰)

(5)建立良好外部支持。通过家长学校的平台,转变家长的观念,以取得家长对研究的大力支持。(负责人:   )
   (二)研究的初步展开阶段

此为课题实施的第二阶段: (2011年9月——2011年12月)。在本阶段,计划做好如下工作: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案,深化部分细节论证;分类整理文献资料,去粗取精;分别向家长、学生、老师发放问卷调查,精细统计并深入分析调查数据,全方位了解八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初步搭建校园心理信息平台并初步设计制作“心理网吧”网页,向部分师生及家长试开放运行,收集反馈信息;初步确定新型心理课程的基本模式与基本内容;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具体需要完成的工作为: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明确课题的目标、内容及步骤。(负责人:    )

(2)进行预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修改、完善调查问卷,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目标。(负责人:  )

(3)采用行动研究法,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专题论文、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课、研讨课、课外活动,发现问题,调整研究计划。(负责人:  )

(4)进行心理信息平台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的征集。课题组成员和校学生会的网络高手共同设计心理网站版面和栏目。落实网页的制作管理人员,定期出版网报。并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完善心理网站的形式和内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运行前的宣传发动工作和试运行。(负责人:  )

(三)研究的深入攻坚阶段

此为课题实施的第三阶段:(2012.1——2012.10)。在本阶段,计划做好如下工作:基本建成校园心理信息平台,细化美化“心理网吧”网页,全方位展开互动,多方面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完善平台;完善新型心理课程系统理念并积极实践,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课堂教育教学以及家长学校培训各环节中;基本确定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整套模式;资料整理归结,论文撰写,结题报告基本成型。

具体需要完成的工作为:

(1)整合、运用与管理网络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健全网络内外学习性支持系统。(负责人:  )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如三月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心理健康征文、心理游戏大比拼、“我爱我”演讲、校园心理剧比赛)(负责人:   )、四月科技节活动(负责人:   )、九月感恩节活动(负责人:   )。
   (3)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工作日常化:定期进行网上心理测量活动;心理讲座活动;教师心理培训活动。(负责人:   )
(4)进行阶段课题小结、撰写心得小论文等。(负责人:  )

(四)研究的结题完善阶段

此为课题实施的第四阶段:(2012.11——2013.6)。在本阶段,主要要做的是收尾工作:最后收集整理所有反馈信息,细化研究分析,完善校园心理信息平台与“心理网吧”网页,确定专人专业人员维护管理;新型心理课程理论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最后定型并形成文字,整理部分教案、课件归档;资料整理,论文撰写及结题报告最后完成。按照课题组的要求,搞好课题验收,积极准备好各种实验材料,迎接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具体需要完成的工作为:

(1)整理调研数据和资料,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负责人:王再平)

(2)指导全盘工作;联系发表文章事宜。(负责人:周湖北)

(3)根据研究报告,完善调查表、调查报告的撰写;完善网络心理教育讲座资料和个案分析材料。(负责人:邹桂兰)

(4)整理优秀网络心理教育班会课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负责人:高开德、蒋平、王淳之)

(5)修改好“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并附一课案(体现“网络环境”“教学模式”)(负责人:邹桂兰,王梦怡)

(6)感恩节、科技节、红五月等与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相关的活动资料收集与总结。(负责人:王赛芬)
    (7)“家校通”经验材料集锦。(负责人:胡敏)

(8)召开课题展示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负责人:)

四、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1.9-2011.12

心理平台及心理教育硬件建设

积件

龚彩福

2

2011.9-2012

《新形势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方略》

系列论文

王再平

3

2012

《衡阳市八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汇编》

读本

邹桂兰

4

2012

《衡阳市八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典型案例》

读本

邹桂兰

5

2012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论文

易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