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以及战国形势。
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自主学习】
1、关于《战国策》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耻,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字音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 ) 臣愿得谒之( ) 秦王必说见臣( ) 樊於期( )
右手揕其胸( ) 切齿拊心( ) 遂自刎( ) 收盛( )
使工以药淬之( ) 血濡缕( ) 忤视( ) 荆轲和而歌( )
为变徵之声( ) 士皆瞋目( )厚遗( ) 给贡职( )
图穷而匕首见( ) 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 ) 侍医夏无且( )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被八创( )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以及线索。
文章以 为线索,情节可分为: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2、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描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3、荆轲关于刺杀秦王的谋划,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在太子“恐惧”之时,荆轲才提出这个计划以及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典例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 戮没(lù) 谬误(miù)
B. 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 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2、解释并积累下列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 )略( )地
②旦暮( )渡易水
③长侍( ) ④微( )太子言
⑤谒( ) ⑥购( )之金( )千斤
⑦秦王必说( )见臣
⑧穷困( ) ⑨更( )虑之
3、翻译重点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③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拓展延伸】
1、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 ,古文言中存在着一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句式中,需要我们着重掌握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很少用判断词“是”, 一般在句末用“也”;有的在宾语前面加上“为、(惟)维、乃、即、则、必”等词帮助判断,或者只是语意存在判断。翻译时注意用判断词“是”。
下列句子与“是寡人之过也”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倒装句分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以”“于”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如“我在教室看书。”文言文常常写成“我看书于教室。”理解翻译时应将介宾短语还原到谓语前。
指出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 )
A. 嘉为先言于秦王 B. 燕王拜送于庭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战国策》经典名句
1、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狡兔三窟,高枕无忧 5、舌以柔存,齿以刚亡
6、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7、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8、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语出《战国策·赵策》:“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这句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昭示了一种古人与今人截然不同的待人处事态度,他们讲究道义,气节和忠义,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人民的传统信条,它反映了因为知音难得,人们为了报答知己,虽万死不辞的精神。尤其是知识分子,一方面是洁身自好,“凤非梧桐不栖”;一方面是士为知己者死,如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向往、倾慕的典范。
【总结反思】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本文中“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词。
2、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并背诵默写这一自然段。
3、分析场面描写的妙处。
【自主学习】
一、解释并积累下列加点的词语。
1、秦之遇( )将军 ,可谓深( )矣。2、仰天太息流涕( )
3、可以( )解燕国之患 4、把( )其袖,揕( )其胸
5、然则( )将军之仇报 6、将军岂有意( )乎
7、见( )陵( )之耻 8、血濡( )缕
9、人不敢与忤( )视 10、今日往而不反( )者
11、樊於期乃前( )曰 12、函( )封之
13、其人居远( )未来 14、太子迟( )之
15、日以( )尽矣 16、请辞决( )矣
17、皆白衣冠( )以送之 18、为( )变徵之声
19、发尽上( )指冠 20、终( )已不顾( )
二、积累并掌握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语。
1.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 ;今: )
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 ;今: )
3. 而伤长者之意(古: ;今: )
4.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 ;今: )
5.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 ;今: )
6. 将军岂有意乎(古: ;今: )
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 ;今: )
8.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 ;今: )
9. 终已不顾(古: ;今: )
三、翻译下列语句。(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合作探究】
1、荆轲私见樊於期,是如何使樊於期慷慨献身的?这一部分表现了两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这一场面有何作用?
【典例巩固】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了 B、请辞决矣 请:请求
C、今日往不反者 反:反复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
2、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居远未来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入不测之强秦 D、复为慷慨羽声
3、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马之千里者
C、宋何罪之有 D、见燕使者咸阳宫
4、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所以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例:慕大王之威
A、千金之资币物 B、太子迟之 C、皆白衣冠送之 D、顷之未发
5、写送别场面着重写荆轲和而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
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
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
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6、写荆轲“终以不顾”,意在表现他( )
A 、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
B 、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
C 、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
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
7、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
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
C 、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
D 、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客:好客
C.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具:准备,备办
D.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说以伐楚之利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欲自为报私仇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乃进而问之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光之身,子之身也 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后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时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吴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吴王僚,吴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在专诸被杀死后,封了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既 至 王 前 专 诸 擘 鱼 因 以 匕 首 刺 王 僚 王 僚 立 死 左 右 亦 杀 专 诸 王 人 扰 乱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译文:
②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译文:
③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译文:
【总结反思】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总结并积累全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3、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以及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
【自主学习】
一、指出并解释文中的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 )
2. 日以尽矣 ( )
3.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4. 请辞决矣 ( )
5.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6. 燕王拜送于庭 ( )
7.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
8. 图穷而匕首见 ( )
9. 秦王还柱而走 ( )
10卒起不意 ( )
二、积累并掌握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语。
1. 持千金之资币物(古: ;今: )
2. 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 ;今: )
3. 秦王还柱而走 (古: ;今: )
4. 诸郎中执兵 (古: ;今: )
5. 左右乃曰 (古: ;今: )
6. 断其左股 (古: ;今: )
三、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5、常痛于骨髓
6、给贡职如郡县
7、燕王拜送于庭
8、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13、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14、比诸侯之列
四、结合课文语句,根据下列句子意思填写相关成语
1、咬牙捶胸,表示极端痛恨或者非常痛心。 【 】
2、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 】
3、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了,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
4、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 】
【合作探究】
1、文章通过哪些方法来进行廷刺秦王这个场面描写的?这个场面体现了荆轲怎样的形象?
2、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请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分析荆轲的性格。
【典例巩固】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秦王必说见臣。
2、选出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B、又前而为歌曰
C、使毕使于前 D、左右既前,斩荆轲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 ②③⑧ D、①⑥⑧
4、下列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图穷而匕首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然郑 亡,子亦有不利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举头望明月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言特殊句式的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D、左右既前,斩荆轲。
【拓展延伸】
根据以下资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请你谈谈如何看待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如何认识评价荆轲其人?
【资料】古人对荆轲的评价
非议:苏轼:“始速祸焉”
鲍彪:“轲不足道”
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肯定:司马迁:“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为哉”
左思:“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总结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