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 史官 所作,因为《左传》和 、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 、 、 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2.史书体例
①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 。
②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
③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 。
④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
⑤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 。
3.注音:
氾(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阙( )秦 共( )其乏困 朝( )济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 )
杞( )子 逢( )孙 失其所与,不知( )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用四字短语,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合作探究】
1、导学第一段
(1)归纳文言知识:
(2)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段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你认为秦晋围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导学第二段
(1)归纳文言知识:
(2)思考以下问题。
佚之狐是如何向郑伯推荐烛之武的?郑伯又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军的?由此可见佚之狐和郑伯是怎样的人?如果你是郑伯,你打算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军?
【典例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jué)秦 杞(qǐ)子 逢(páng)孙
2.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且贰于楚 C.是寡人之过也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拓展延伸】
1.课文相关历史资料阅读: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总结与反思】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 组别: 姓名: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学习】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合作探究】
1、导学第三段
(1)归纳文言知识:
(2)思考以下问题。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你认为哪点最为关键?如果你是烛之武,你打算怎样说退秦兵呢?
2、导读第四段。
(1)归纳文言知识:
(2)思考一下问题
晋文公为什么退兵?你是怎样看待晋文公退兵的理由的?
3、探究: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典例巩固】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2.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 唯君图之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拓展延伸】
阅读《介之推不言禄》(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完成1——4题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1、句子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乎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2、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①禄亦弗及 ②罪又甚焉 ③盍亦求之 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3、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