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沁园春•长沙》 导学案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的字词。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 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自主学习】
1、背景资料
本词写于1925年深秋。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32岁的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从事革命活动,以致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于当年八月秘密离开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农民运动。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绚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2、积累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
百舸( ) 怅寥廓 ( ) 峥嵘( )
岁月稠( ) 浪遏( )飞舟 挥斥方遒( )
(二)解释下列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遒:
峥嵘: 激扬文字:
稠: 风华正茂:
挥斥: 粪土当年万户侯:
【合作探究】
1、本词上阕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阕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
2、试概括上阕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3、上阕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4、上阕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典例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来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廓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景表现出来。选出本词锤炼得精彩的字。( )
A、独 寒 击 翔 B、染 透 争 击
C、层 漫 遍 底 D、碧 尽 遍 竞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拓展延伸】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请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写出你最熟悉的关于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并思考两者景物在特点上有何不同。
【总结反思】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感受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
2、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3、背诵并默写全词。
【自主学习】
1、文体知识:
(1)词是一种配乐歌唱、句式不齐的诗歌体裁,兴于唐,盛于宋。又称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按字数可分为小令( 58字)、中调( 59—90字)和长调( 91字以上 ),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只有一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以及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2)词有词牌名和词题。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决定词的字数、声韵和结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词的主要内容,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词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阕中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请简要概括。
【合作探究】
1、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结尾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典例巩固】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2.阅读毛泽东的另外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①本词的词牌是 ,词题是 。
依长短来看,属于 ;从分段来看,是 。
②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 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 雪
1936年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试比较两首词在写作上的相同点。
(2)、试比较两首词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
(3)、试比较两首词在结尾所抒发的感情。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二)名人少年励志故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离开故乡江苏淮安,来到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道:诸生为何读书啊?当时,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而当时的学生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赞叹道:“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当时,周恩来年仅12岁。
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
根据课文,结合这段材料,请谈谈“同学少年”的我们该如何立志。
【总结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