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一个区域的文化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表现在不同地域的饮食民俗及风味食品中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的信仰、心理、性格、审美意趣、历史文化等内涵。如中餐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器、名等整体效果,讲究 “五味调和百味香”。在饮食方式上采用筷于和合餐制,这些均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这个范畴对民族饮食思想的影响。又如我国关中地区就有“面条如腰带、烙饼像锅盖、泡馍大碗卖”的饮食民谚,从中折射出了西北人民粗扩豪放的性格。西安饮食三绝饺子宴、仿唐菜和泡馍也都融有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泡馍用牛、羊肉浓汤深受草原游牧民族饮食影响其反映了自秦汉以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多方交流。
此外,我国众多的饮食风味流派无一不是地域文化的反映。如以北京为代表的京菜是宫廷贵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四川为代表的川菜是以质朴的民间文化为主体的产物,那些脍炙人口的四川小吃虽然不能与大雅之堂上的宫廷小吃相比,但其丰富的民俗特征足以使人忘情;以广东为代表的粤菜则表现出较多的商业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它的清丽和淡雅同样体现出地区和时代的特征; 以江苏为代表的苏莱融汇了南方和北方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以优雅、适度的文人文化为主体显示出一种闲适、中庸的饮食风格。
民族间、地区间、中外间的饮食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完善与发展。如满族的“萨其玛”、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土家族的“米包子”、黎族与傣族的“竹筒饭”等品种而今已成为各民族都认同和欢迎的食品;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之清真菜、清真小吃、清真糕点等更是遍及我国各大中城市;北方少数民族食用的茶叶、豆腐、麻花、米饭等也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自从汉代张赛出使西域打通中原与西域交通西域的苜蓿、葡萄、石榴、核桃、葱、蒜、胡萝卜等瓜菜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成为了百姓喜爱的日常食品。
随着近、现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不仅带来了蛋糕、饮料、奶油、牛排、面包等西菜西点,而且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烹任设施、饮食方式与简易的制作方法,这些无疑也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式的饭菜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菜系的形成及发展菜系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味菜肴体系。 它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烹调方法、调味手段、风味菜式、辐射区域并且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菜系是我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社会文化习俗差异大,从而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和民族饮食。 其中最具鲜明特色的就是黄河流域的鲁菜、 长江中上游的川菜、长江下游的淮扬菜和珠江流域的粤菜这四大菜系。川菜起源于周秦时期的巴国和蜀国,四川盆地是其基地,后向川西高原拓展现,今其踪迹已遍及全国及海外。这里自古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传统。川菜的发展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其地处长江中上游,四面皆山、气候湿润、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因而入烹料品种类繁多。家畜家禽、山珍野味、峡谷河鲜品多、质佳,调味品更是多彩出奇,这些均为川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殊而优厚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川菜选料广泛、菜式多样、适应性强的特点,尤其善用普遍原料制作多种美味的大众便餐菜式、家常风味菜式、民间小吃菜式,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特色。此外,川菜的另一鲜明个性体现在其调味上,阴湿的气候使其菜品重麻辣且味型多样、变化精妙,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鲁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从鲁西北平原向胶州湾推进影响京津、华北和关外以及黄河上中游的部分地区,被称为“北方菜”。山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随着文化的发达而源远流长,加之历史上这里是移民外迁中心,没有发生过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使鲁菜在保持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土生土长”的浓厚地方色彩而独树一帜。鲁菜的形成除因历史、文化原因外与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也分不开。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濒临海洋、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粮油禽畜、时蔬瓜果种类繁多质量上等,水产品尤其海产品不仅种类多样且因其名贵而驰名中外。这一切为鲁菜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形成其菜肴取材广泛、 用料精细尤以善烹海鲜、精于制汤著称。其调味极重纯正醇浓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受儒家学派饮食观念的影响较深,具有官府菜的饮馔美学风格。
淮扬菜源于文化古城扬州和淮安,这里自古富庶繁华、文人荟萃、商业发达,因而烹饪高手辈出。汉武帝统一闽越时,四万多闽越人散居于江淮地区,给淮扬菜增加了闽菜成份。南宋期间大量中原厨师从汴京迁到临安(今杭州),又使淮扬菜吸收了不少北方菜的成份。南北朝时这里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枢纽,荟萃了四方佳味,因而形成了淮扬菜品种多、技艺精、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特点。同时江淮一带为鱼米之乡,一年四季水产、河鲜、禽蔬联翩上市,海味山珍也汇于此,因而具有极丰富的烹饪原料,尤其以擅制河鲜、家禽菜著称。此外淮扬菜刀法精妙、色调秀美、菜形清丽,食雕技术一枝独秀,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文化和文士饮膳的风格。
粤菜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南越珠江三角洲、 潮汕平原是其根据地影响整个岭南,在海外也有较高知名度。岭南兼有沿海海鲜、三角洲、河谷平原的禽畜和河鲜,又有山地的山珍野味和四季时鲜瓜蔬,因此形成其用料搏而杂的特点。天上飞、地下生、海里长的鸟兽蛇虫均可入馔,加以原为南蛮之地又保持了蛮食的“生猛”特点。岭南因地处亚热带炎热气候时间长,形成其菜肴口味清而醇的特征,而且粥品也特别丰富。此外,历史上的战乱又使北方人多次南迁,因而也带来了“京都风味”、“姑苏风味”以及“扬州炒卖”。现代又搏采西餐之长,加之紧邻香港,又融人港式菜肴的特点,且趋时而变、 勇于创新使粤菜在我国独树一帜。菜系风味是饮食文化的,我国四大菜系各有自己的分布区域,菜系风味差异大,各菜系的特点均与其相应的区域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有关。
菜系除了独立发展形成纯风味菜系外,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发生融合形成综合风味。如历史上的满汉全席便是因满族入关、 康熙和乾隆多次南巡为适应帝王和达官贵人的高层次要求,融合了满族风味、京味、鲁味和淮扬菜的高级宴席菜系。我国四大菜系源远流长独领风骚。 但这种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文环境的变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口味和饮食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各菜系在向外传播和发展时除了要保持自己独有的风味特色外,也应因地制宜地做些调整克服本身的弱点,适当革除一些偏向于嗜好的饮食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占领外地市场,同时也有利于其传播和发展。如淮扬菜系中的无锡菜过甜,在咸味菜中下糖己成为地方嗜好,很难为外地人所适应,影响了其向外传播。因此只有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各菜系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中国饮食文化这棵奇葩才会根繁叶茂硕果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