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体育志之学校体育摘录
衡阳市体育志1940-1988(衡阳市体委编)1993年出版
第三章 学校体育
清末,衡阳兴办中小学堂,按《癸卯学制》各级学校设体操科,乃衡阳学校体育发端。五四运动以后,西洋的田径,球类等现代体育项目,陆续进入中小学校。衡阳开始注重竞技运动,出席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女运动员李森,系省衡女中学生,我国参加世界大赛的第一位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衡阳各大专院校、普通中小学校以及聋哑人学校体育均得到迅速发展。不仅要求普通中小学生体育达标,还办起生活、训练、学习三集中的业余体校,其中衡阳市业余体校被誉为培育世界冠军的摇篮。至1988年,该校已为各条战线输送数以千计的体育运动骨干,数十人成为叱咤世界体坛的风云人物。
第一节 中小学校
衡阳中、小学校体育,始自20世纪初叶学校的创立,各学校把体操科(即体育)安排在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任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规定中、小学校每周设体操2至3节,应由专任教师授课,内容为徒手体操与兵式体操。但境内一时体操教员亟缺,各校只得聘请一些并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军人充任。
宣统二年(1910),衡阳、清泉、衡山等县创办了官立女子学堂。按规定这类学校的体操课必须由女性授课,因无教师可聘,致使该课形同虚设。
辛亥革命后,衡阳推行国民新教育,是否开设体育课是其重要标志。各校十分重视体育教师人选。首批留日本攻体育专科周达以及保定军校毕业生、退役军官尹岳林等人,均具有一定体育专业素质,成为名噪湘南的体育教师,多校以高薪争聘,他们实为衡阳学校体育的开拓者。
民国五年(1916)10月,衡阳举行民国以来首届县属学校联合运动会。县府旨望举办这次体育运动会,能够振兴学风士气。运动会发起公告称: “吾衡自遭废帝贼臣之摧残,复被骄兵悍帅之蹂躏,士气久已不伸,学风因之弗振,今既高贤倡军民之教,英才发士兵之思,一经磨砺,可作尚武之精神,再试驰驱,当壮斯文之颜色”。竞赛场设在城西演武坪,入场处竖起高大牌坊,上书“运动会场”,场内置有主席台、来宾观礼台、军乐台等设施。县府特邀请道尹林治伯担任会长。大会开幕典隆有条,但进入比赛高潮,争执激昂,由起哄发展到兼施拳脚,终因失控而草草收兵。县府要员以“运动会场”四字集句,忿忿概述大会全过程。集句曰:“运用自如,动则得咎,杀牛入会,打狗散场”。
五四运动以后,衡阳体育教学,开始从东洋兵式操中解放出来。西洋的田径、球类、技巧、体操等现代体育项目,逐步进入学校,但竞技水平很低。第二届华中运动会湖南预选赛,于1924年5月在长沙举行。衡阳学生参加者50余人,仅成章中学陈其璞获200米仰泳第四名。翌年,第八届省运动会在衡阳演武坪举行,新民、成章、道南、三帅等十余所学校派代表队参加,没有一个学生的运动成绩进入前三名。
县当局开始意识到提高体育成绩的重要性,县会考委员会作了严厉规定,称“会考体育一科以测验基本动作为主,凡成绩未达到标准者,一律不予毕业”。嗣后,每年县府派督学检查学校工作,体育是其中一项内容。各校不敢怠慢,将体育贯穿到学校每日工作进程中。同年底,县督学检查鸡窝山肖旗小学,鉴定称:“该校体育除编定钟点授课外,每日有课间操,清早有晨操,由值日员与体育教员具体督行,暇时演习国技,晚上则督率作跑山运动”。县内体育成绩明显提高。1931年,湖南举行第11届省运会,21个县,市千余名运动员参加,代表衡阳队的省立六中学生李森,力拨头筹,撷取女子50米、100米两项金牌,使衡阳学校首次在省运会上扬眉吐气。翌年,在全省第12届运动会角逐中,李森又获200米第一名,并蝉联50米金牌。李已成为全省瞩目的运动新星。
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衡阳召开首届城区小学运动会。场面十分热烈,运动员3000人,历时4天。由驻衡陆军15师师长担任会长;延聘体育专家粟石芳任总裁判;肖烈杨、梁人伯分别为田赛、径赛裁判长。党、政、军、法、学校团体参观者数万人。冠亚军分别由县立一小、陶淑小学获得。翌年,李森考入东南大学女体师班。民国二十四年(1935)l0月,李森出席在上海举行国际运动会中华预选赛,出类拨萃。10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以“女子百米人才济济,李森、钱行素成绩最佳”为标题,报道李的角逐盛况。10月13日,上海《申报》又以“李森小姐登极”的醒目标题,报道她如何战胜曾保持三项全国纪录劲旅钱行素的消息。李森的竞技实力在中华大地崭露头角,一时成为上海大、小报刊的热门新闻。
嗣后,李森被选为参加第5届国际运动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1936年,又作为中国代表团唯一女性出席11届奥运会。
继而日寇犯湘,数年战乱,使境内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被破坏殆尽,体育活动随着学校迁至乡村而停止。抗战胜利后,1945年秋,国立师范学院从叙浦迁到南岳。该院设“体童科”,专门培训中学体育师资。其体育系教授陈奎生,注意研究教学,每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阶段。这一教学方法,在衡山县各中等学校产生较大影响,并逐渐在境内传播,促进体育课在"质"上发生变化。迁驻南岳的岳云中学,体育训练严格规范,该校教师杨一南,卒业于东南亚体专,国家级裁判,所训练的篮、排球队,名弛全省。
40年代后期,衡阳学校体育赛事活跃,但秩序紊乱,1947年10月,市区举行抗日胜利后首届中学球类、田径比赛。担任球类裁判的扶轮中学体育教师杨大展,因忠于职守而为船山中学学生中歹徒挟嫌击毙,凶手竟扬长而去。
1950年8月,衡阳专区召开全区学校田径运动会,比赛进行激烈,但秩序井然。团体总分冠军由衡山队获得。翌年全市各中学及部分完小,率先开展了早操和课间操活动。并且,体育教学开始采用苏联4段教学法,即序段、准备段、基本段及整理段。一改以往随心所欲的体育课,使全市体育教学初步进入有章可循的轨道。
地区确定市一中、衡山一中、衡山二中等校为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的试点学校。在作好准备的基础上于1955年上期起试行。一年时间,各校反映良好,学生普遍增加体重,失眠和精神不振的情况基本改变。翌年,市区16所中等以上学校,全部推行劳卫制,匆忙成立696个锻炼小组,374个运动队。山于要求过高过急,伤害事故不断发生,市六中在10公里急行军测验中,1名学生突然死亡。于是,下半年有的学校停止测验。1958年,学校开展教育革命,从停课大搞劳动入手。体育不仅停课,连正常的课外活动也受到影响。翌年复课,各校又掀起“双红”(劳卫制、等级运动员)大浪潮。要求除病残者外,人人达到“双红”而且一律限期通过。在不多时间里,不少学校便宣告全校达到了“双红”而报喜,出现严重浮夸局面。
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境内学生体质下降,各校奉令停止体育活动。1960年冬,常宁一中号召没有生病的师生开荒,大搞“五旁十边”种植活动。把该县唯一的一个正规田径场,划块到班,种蔬菜杂粮。境内80%的操场被挖掉,一再降温的全市学校体育,此时已进入低谷。
两年之后,中、小学体育又开始升温。1962年,市区首先修复操场恢复体育课,接着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市十中复苏工作走在各校前面,这年下期,该校班级篮球赛达72场,全校共500名学生都参加冬季锻炼,每天按计划进行。市八中和衡铁一中的田径,师专附中的体操,也相继开展活动。
随着体育课的恢复,学校班次的增加,以及历次政治运动对体育教师的清理,全境实缺专职体育教师550人,市二中共20个班,仅2名体育教师,市六中18个班,1名体育教师,作为权宜之计,多数未受过专业训练者纷纷充当代理体育教师。为了有效地扭转这一局面,当务之急,是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市区按学校所在地域,分片成立7个教研联组,每周星期四组织新老教师学习半天,内容包括专题讲座和现场实习。各联组活动开展得风风火火,不仅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也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全市体育教学逐步走上正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各校泛滥成灾,体育设施惨遭破坏,体育教师倍受摧残。岳云中学操场中央搭起猪舍,田径场被生产队强行接管,改种水稻。常宁一中体育教师陈炽强,因负责保卫学校运动服,被暴徒先以梭标刺眼,再用步枪杀戮。耒阳4名体育教师受到各种凌辱后被投入大牢。全境千余名体育教师,遭清洗者达170人。1971年复课闹革命,打乱原有班级,编为营、连、排,体育课改为军体课。衡南县一、二中,聘请解放军担任兼职教师,一些学校还标新立异以劳动动作作为教材,把体育教学变得面目全非。1973年,虽将军体课改回为体育课,但学生成天搞政治活动,且所颁布的“大纲”已停止使用,原有体育教师心有余悸,大批新任教师业务生疏,弄得教学工作无所适从。
根据市区1978年统计,各类中、小学共有专职体育教师237人,其中165人是1970年后才任教,仅23人学过专业,绝大多数是不能胜任的。全市再次出现体育教师匮缺危机,充实体育教师队伍成为燃眉之急。市区对因政治问题“靠边”的22名体育教师全部平反归队。同时,恢复教研联组活动,采取“以老带新、能者为师、系统学习”等措施。全境出现一股学习业务的热潮,有288人报考函大、电大,签订师徒协议300余起,多数人走上自学成才之路。衡阳县金兰中学体育教师周先讲,原来是初中文化,自费400元订阅各种体育报刊杂志,购置理论书籍,多年的艰苦努力,积累资料40厚本,约500万字,坚持业余训练,比赛成绩在县里名列前茅,尔后,连年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论文作品达300余篇,一举成为全市体育界中新秀。省汽配子弟学校两名体育教师,都没进过体育院校,他们不避辛苦,除每周参加联组学习外,还坚持去八中,一中及中南路小学等一些学校听课学习,锲而不舍,该校武术、田径项目成为市内比赛的强项。
城乡学校体坛,再次呈现欣欣向荣局面,1979年10月,湖南省学校体卫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衡阳召开,现场参观了中小学体育教学,考察衡阳体卫工作方法。与会者对生机勃勃的衡阳学校体育概貌,深表赞赏。
进入80年代,潜心研究业务,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1981年市二中刘子智,工学院附中刘泽南、人民路小学杨云桂、二十二中汤光庭等人的体育论文,在全省体育教学研究会上,进行学术交流。翌年,市十八中何光安、市六中程杰,二十二中汤光庭等人的论文被省选用。这一年,市区刘子智、汤光庭、杨云桂(女)、衡南县舒清华、衡阳县钱顺泰等5人,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衡东县邓继高获全国特级教师称号。
1983年,全市己评定市一中、市二中、市四中、市八中、人民路小学、宜阳小学、衡南一中,耒阳二中等30所学校为体育传统项目校。并聘请朱赤汉,刘子智、杨云桂等54人为兼职教练员,有运动员1200人坚持常年训练。
达标锻炼在各中,小学广泛开展,市区三分之一的学校办达标活动运动会。参加人数由1984年5万人增至1985年15.84万人,其中达标人数为9.6万人。据9所技工学校2400人统计,1985年有1700人达标达,标率为70%。耒阳区以上学校23所,10900名学生,达标8400人,达标率为77%,但全境很多乡村小学没有专职教师,这类学校有学生100多万,而参加达标测验者仅15万人。严峻的数据明白地告诉决策者们,抓乡村学校师资培训,应该是各级主管学校体育工作一项常抓不懈的大事情。于是,各类体育教师培训班在市、县两级相继开展。1985年,市区举办3期体育教师培训班,并在全境开设舞蹈、毽球训练班,聘请北京体院凤玉肖教授讲运动心理学,听众达400人。各县、区相应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江东区、耒阳市则利用暑假开展区乡小学体育教师学习班。翌年市教委、体委两家组织讲师团,先后6次用42天时间,对7县(市)2区的328名乡镇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是全市有史以来最大一次体育业务培训活动。这一年,由市教委、体委、卫生局联合组织城乡片测验工作,从3月15日开始,到4月26日结束。对衡东、衡南,衡阳三县和城北、城南,江东三区的2l所中学,33所小学7221名学生进行测验,获有效合格卡片6441张,为全面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首次取得系列第一手资料。1987年,教、体两委又联合举办全市中小学优秀体育课评选,这一活动推动了体育教学改革向科学化的广度和深度发展。通过各县区、市直中学联组的初评,发掘了数百节优秀课程。最后全市复评,选出其中24节优秀代表课,计中学组祁东二中唐突、常宁二中吴国祥等11篇,小学组衡山城南完小袁年春、耒阳师范附小阳李志等13篇。将其教案和作课设想汇编成册,反馈全市教师手中。
体育教师土气高昂,“两课、两操、两活动”已在各校扎根。衡阳拖拉机厂子弟学校,共有中、小学生400人,大多数住在厂区内,清晨汽笛一鸣,就集合师生做早操晨跑,十年如一日。衡阳.县六中,是一所向高等院校输送生源的重点学校,每年升学率均为全县瞩目。学校领导思想明确,正确处理体育与智育的关系,坚持“两操”活动,既增强了学生体质,又抓了作风建设。早操由政教处牵头查出勤,无人敢睡懒觉。只要集合讯号一发,五分钟内,操场上立即展现出一千多人的庞大整齐的队列,做操干净利索。著名射击教练邹发祥,系该校早期输送众运动员之一。1986年城北区人民路小学,常宁县宜阳小学被评为全国优秀传统项目学校。
学校体育设施日臻完善。据1987年统计,全市各学校已建有400米正规运动场15个,田径风雨棚4个。同年建成的耒二中校运动场,从勘测、集资到征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艰辛。在施工进程中经费告罄,该校领导呕心沥血,奔走呼号。校长朱绍陶带头捐款100元,教师纷纷解囊,社会多渠道资助,一个总投资30万元,耒阳市第一流运动场终于竣工。1997年,境内学校体坛万紫千红,千余名体育教师被授予各类荣誉或各级职称。这一年,新春伊始从北京传来市二十二中党支部书记唐孝爱、冶金厂子弟学校体育教师李跃等人评为全国传统项目学校先进个人的喜讯。继而衡阳县西渡镇三校、衡铁七小获全国中、小学田径通汛赛“雏鹰起飞”奖。这年冬全市体育教师首次参加国家颁布的技术职称评定,925人获得职称,其中中学高级24名,中级107名,初级347名:小学高级21名,中级173名,初级347名。职称评定,极大地激发广大体育教师在业务上的钻研精神,一批批教学科研论文在各级报刊上发表,1988年发表在省刊以上共87篇,其中宜阳小学李德棠的“改革课程设计保证学生每天有l小时体育锻炼的试验报告”一文发表在全国《体育教师》刊上。
1988年,湖南省体育教学比赛在株洲市举行。衡阳市派出4名教师代表参加,结果4人均获奖;其中钢管厂子弟小学孙德一,市五中王晓燕获一等奖,宜阳小学欧阳小泉、耒阳二中严小燕获二等奖。同年,全市达标测验检查504所学校,计52万人,参加检查人数及达标数均高于已往任何年。据同年统计,全境实有体育教师1539人,其中高中235人,初中498人、小学806人。高小已基本配齐,小学还严重缺员。全市小学4549所、平均每校仅0.18名。事实上大面积农村小学,由于没有专任教师,尽管作了某些短期培训,与实际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且这方面工作尚缺专人管理,是一个多年棘手的问题。
[附) 一、省级传统学校
衡阳市二中 衡阳市四中 街铁一中
衡东县一巾 衡阳县一中 祁东县二巾
人民路小学 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子弟小学
二、市级传统学校
衡山县二中 衡南县—中 衡东县二中
常宁县二中 宋阳市一中 末阳市二中
衡阳市一中 衡阳市二十二中 衡阳师专附中
城北区荷池路小学 城北区蒸湘北路小学
城南区六一小学 江东区东风路小学
衡铁一小 市郊区高兴小学
衡南苏湖小学 衡阳县西渡镇三小
衡山城南完小 衡东城关小学
祁东城关二小 祁东归阳中学
南岳完小 常宁双蹲小学
耒师附小 常宁宜阳小学
城南区环城南路小学
三、衡阳市1983年至1988年各年度达标情况表
年度 学校数 测验人数 及格人数 达标率 良好率 优秀率
1983 106 47079 30009 63.74 40.70 13.46
1984 96 48087 30044 62.47 45.42 10.80
1985 236 158455 96518 60.61 37.19 8.27
1986 155 206472 125823 60.94 43.59 11.01
1987 398 345009 231608 67.13 38.55 11.39
1988 504 531276 248773 70.82 40.25 11.94
四、衡阳市中学高级体育教师(1987年评定)
市 区: 万方炬 刘伦贵 朱赤汉 杨 健 刘子智 王振声 易玉生 罗介乡 陈迪新 王尧鑫 汤光庭 杨云桂(女) 颜兆兰(女)
耒阳:罗 森
祁东:唐 突
常宁:吴振兴 费炎明 吴国祥
衡阳:王大能 张 严
衡南:聂如芝
衡东:邓继高 欧阳辉
南岳:闵冬云
由衡阳市八中体艺处2008年12月3日OCR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