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八荣八耻” 提高人格修养
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告诫学生说:“迈出家门一步,就肩负着家庭的荣辱;迈出校门一步,就肩负着学校的荣辱;迈出国门一步,就肩负着国家的荣辱。”他认为,学生就应该有荣辱观,“学生”就应该学“生”,即,学生活的知识、生存的技能、生命的价值。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起码的荣辱观,如果不会学“生”,他怎能“于国于家有望”呢?
我校曾对278名高中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你上学父母为你掏学费,你生病父母为你看病,你的情感态度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心存感激”占67%;“坦然接受,意识不到感激”占28%;“认为是父母应该做的,不用感激”占5%。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父母的付出十分冷漠;对待老师和社会,他们的态度更是可想而知了。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是非、羞恶等荣辱观,小则影响个人修养,大则影响国家安定。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它明确规范了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让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学有所范,行有所依,导有所向,衡有所量。
一、管理者践行“八荣八耻”,树立管理威望
古人说:“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做到以德服人,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做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做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也”,做到“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
为了促使管理者践行“八荣八耻”,我们学校首先用《论语》等传统文化影响管理者,促进他们不断学习以此提高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其次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求管理者经常“三省吾身”,以此促进管理者“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最后开展民主测评活动,让服务对象给管理者打分,以此提高管理者的服务意识。
二、教师践行“八荣八耻”,增强身教力量
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以热爱祖国为荣”,主要体现在热爱本职工作上,这是教师身教的核心体现。教师必须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 “以服务人民为荣”,主要体现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上,即做到“有教无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师信道”。孟子不是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吗?
教师 “以艰苦奋斗为荣”,主要体现为淡泊名利、廉洁从教。比如: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比别人快一步,力争上游,敢为人先;在生活和消费中,要比别人慢一步,勤俭节约,甘居人后。孔子说得好:“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为了促使广大教师践行“八荣八耻”,我们学校首先用传统文化熏陶教师,让教师们获得一种精神力量进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其次让每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以此促进教师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加快成长步伐。最后通过建立人才评选机制,评选师德标兵、创新标兵、十佳优秀教师、十佳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激励广大教师修德修能。
三、学生践行“八荣八耻”,提高人文修养
为了促使广大学生践行“八荣八耻”,我们学校要求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一)传承民族文化。
要想使学生爱国爱得具体,最好的途径是让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这是每个学生都能做且是最容易做到的。学生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为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1.课上训练。教师按照一定的主题精选经典的名篇名句让学生理解、翻译,然后由学生说出与之相关的名篇名句。如:在课堂上解读诸葛亮《诫子书》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让学生懂得珍惜时光的道理。接着他们说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等相关诗句。这样的训练,既便于学生系统记忆,又便于学生在作文时取舍材料,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操。
2.环境熏陶。一是在校园内的墙壁上悬挂格言警句,让学生受到日熏渐染的陶冶;二是发挥班级学习黑板的作用,每周在学习黑板上写一两首诗、三五句名言警句。这样,三年下来,学生能学到一、二百首诗,近五百句名言警句。六年下来,学生至少可以学到300首以上的诗歌,近千句名言警句。学生如果能把这些东西铭记在心,那是相当了不起的人生底蕴。
3.课外写作。让学生课外搜集中华传统文化,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提高写作素养。为了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我们把学生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写成的文章编成了《迎春集》一书。
(二)弘扬中华美德。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懂得如何事亲的人,自然也能做到尊敬他人;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往往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要想使学生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首先让他们做到“以孝亲为荣”。因此,我们就从 “孝亲”入手,弘扬中华美德,夯实学生做人的根基。
1.“尊亲”。除了自己尊敬父母外,还要做到品学兼优,做出成就,也让别人尊敬自己的父母。
2.“弗辱”。一是不因自己品学低劣、违法乱纪而使父母蒙受羞耻;二是不要陷亲于不义,即要对父母错误言行进行规劝。如我校有一名学生,看不惯妈妈对爷爷奶奶不孝,就写了一封信规劝妈妈。她妈妈看信后,非常惭愧,后来就改变了对老人不孝的行为。
3.“勤俭”。一是自己“以辛勤劳动为荣”,生活自理,多干家务,减轻父母的劳务负担;二是自己生活俭朴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
(三)树文明礼仪新风。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不守规范不懂礼节的人,怎么可能在社会上立足?怎么可能为集体和国家建功立业?为了使学生践行文明礼仪,我们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有关内容编成歌诀,让学生诵读以至铭记在心。如《韩村河中学文明礼仪 “三字歌”》:
升国旗,礼仪端。修身性,读经典。与人处,胸怀宽。讲诚信,讲友善。孝父母,做典范。尊师长,敬恭谦。帮同学,情意暖。待客人,礼周全。遵规纪,照章办。讲秩序,做示范。公共处,轻声谈。绝脏言,不抽烟。惜花草,爱家园。保洁净,勿脏乱。珍惜水,节约电。爱公物,莫摧残。
同时,学校通过量化管理、检查督促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践行“八荣八耻”,任重而道远,不能毕功于一役,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只有这样,师生的人格修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