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高考复习指导
07高考复习指导
周湖北 整理
07年高考语文: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
语文复习不需要做很多的难题,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基础知识
1.错别字:主要考查识记能力。最实用的方法是将常见错别字归总分类记忆,要注意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中的《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和《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
备考的重点是别字,注意形近字、音近字的比较记忆。如“辑拿”的“辑”系“缉”的形、音皆近字,岂不知,“缉拿”住后是要用绳子捆的。
记忆的前提是理解到位。如“义愤填膺”考的就是“膺”的字形,如果我们知道“膺”的本义是“胸”,它是身体的一个主要部位,根据造字规则,身体部位的字有“月”字偏旁,可断定“膺”为正确字形。再如“大有稗益”的“稗”看偏旁就知道是一种“草(庄稼)”,显然是错误的,应为“裨”。
建议考生自己整理“容易用混用错的字辨析一览表”,注意以音辨形、以义辨形、以语境辨形。
当然,2007年备考时还要进行“字音题”训练,解题思路与识别字形相同。
2.成语:正确理解成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历年成语题主要考查的是“感情色彩的误用”、“适应对象的误用”、“易混淆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确切含义、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如“拍手称快”是针对反面人物被处治后发生的,“功败垂成”是差一点没有成功。
建议考生自己每天积累、辨析1—2个成语。
除了备考成语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虚词乃至俗语也要进行专题复习,因为这些内容均属于“词语”范畴。
3.病句:辨析病句时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主要考查的类型是“句序不当”、“搭配不当”、“重复”、“成分残缺”、“不合逻辑”,没必要搞成“杂糅”再细分。
答题时,主要采用句子成分主干划分法判断“句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问题。不合逻辑主要是前面“是否”双向对后面“是”或“否”的单向和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
复习时一定要把划分句子主干成分的语法知识补充学好。
4.语句连贯:连贯就是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答题时要注意看陈述对象(含话题)的一致性、句子前后结构的一致性、词语前后照应、逻辑顺序恰当。可采用根据语境提示先确定选项首尾的“观察首尾法”,然后再采用“抽心连贯法”,看哪一语句和首尾连接最紧密。
二、科技说明文
科技说明文的命题特点:选文——关注自然科学研究新观点;理解——紧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准确含义;分析综合——注重信息筛选和整合。命题的设计注重整体感知,并运用分析、比较等手段收集筛选有效信息,进而考查学生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介绍新知识、新观点的材料中必然要涉及一些新的概念和重要的句子。如果考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概念、词语和句子,必然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这些新概念、重要的句子常常就是命题点。
解答有关术语概念理解、重要词语理解、概括性题目,一定要到原文中找答案,这是解答说明文题目的基本原则,诸如到文章标题中找答案、到上下句中找答案、到上下段中找答案、到总结性语句中找答案、到注解中找答案等。
三、文言文阅读
1.实词活用和虚词重要用法
实词出题一定要在课内注解中找到原形用法,尤其注重重要实词的引申义,通假字,名词做状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或使动、意动用法,注意典型的古今异义词。
要关注句式和句式特点,重点关注六种句式中的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和四种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基本发生在疑问句和否定句当中,关注命题典型字样的“之”、“是”提示宾语的作用;定语后置的命题典型字样是“者”;状语后置命题典型字样是“于”。
2.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要先将关键字词翻译到位(实际上句子翻译的采分点就在一两个关键字词的准确翻译上),然后看句式或句序,最后补足省略成分使句子通顺。翻译的总要求是意思明确,表达通顺。
3.筛选文中信息
命题时依据文段中描写人物主要材料,以某个标准(诸如经历事迹、才能才干、品质情操等)编题目。
从2006年高考题目可以看到,文言文考题的分析理解题目有倾向于现代文出题的新动向,比如分析内容因果关系,佐证前后呼应,修辞法分析,写作借鉴等,这也是文言命题创新的增长点。
4.篇章内容的理解
整体感知类题目,就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先针对选项内容到文中去解读大意,对比见正误。
四、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要抓住“诗眼——诗言志,表达的思想”:“诗意——描写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诗情——诗言情,诗的感情基调”:“诗句——炼字炼句(尤其是名句),语言文采的作用”。
古诗词鉴赏要找好解题的突破口。从题目突破,明确内容;从作者突破,了解风格(例如李白之飘逸,杜牧之俊逸;白居易之晓畅,刘禹锡之清新;杜甫之沉郁,李商隐之奇艳;韩愈之雅素,贾岛之苦涩);从词语突破,理解句意;从修辞突破,体味意境美;从表达方式突破,鉴赏艺术技巧;从比较阅读突破,把握思想感情。
建议考生积累一些答鉴赏题的套路语句,多做比较阅读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捷径。
名句默写的重点是文言诗文中的名言佳句、体现中心的重点句。默写要求不错字、不漏字、不倒字、不添字、不换字。
建议考生平时要多练习“给后句答前句”的题目。背诵的前提是理解,多练习理解性默写题目。
07年高考数学:基础复习莫走“过场”
考纲变化
200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与去年对比,总体保持平稳,修改后更加适合中学实际和现代中学生的实际水平,概括起来讲,文、理科各有如下变化:
一、知识要求的变化:“(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改为“(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内容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二、能力要求的变化:“(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改为“(2)运算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能力”,改为“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能力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
三、考试要求的变化:
【文科】:
1、三角函数的考试要求中的“(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改为“(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三角函数的考试要求中的“(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改为“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3、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A、B)的考试要求中“(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改为“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
4、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B)的考试要求中的(2)删除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
【理科】: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A、B)的考试要求中“(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改为“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
四、变化解读
1、在知识要求中,增加了知识相关背景的认识,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应了解知识的背景,如导数概念的某些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平滑曲线的切线等),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2、对学生数学思维及运算能力的要求,相应有所提高。
3、对“平面”的性质的要求,由掌握变为理解,更切合学生实际。
4、在三角函数和线面垂直的概念上,对文科生的要求有所降低。
备考建议
●注重基础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
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不能走“过场”,赶进度,把知识炒成“夹生饭”。而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下功夫,对知识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主要知识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和扩充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熟练化的有机体系。
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相关信息,选取与题目的要求构成最佳组合信息,寻求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数学基础知识是高考数学成绩提升的瓶颈,只有对数学基础知识有深刻理解和领会时,才能突破这一瓶颈,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实现能力的提升。
●强化解题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质量而非解题数量,故在解题中应强化解题思维过程,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思维层次,善于从一个问题的多个解题方向中,选取简洁的思维路径,得到问题的最优化。
●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方法,掌握大众化的解题方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真正掌握一些好的数学方法,即使我们最容易想到、最容易掌握的大众化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容易被学生吸收,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答题规范化
解答数学问题是有严格的格式化要求的,哪些题型该用什么格式答题,在教材上都有明确的规定。高考命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按照教材上的规定解答的,不符合要求者要扣分。所以在平时练习时,要严格规范解题格式,在高考中尽可能避免失分。
●把握新增内容,改进复习方法
对新增的简易逻辑、向量、概率与统计、导数等内容的复习,应站在数学学科的整体高度,对其科学地定位,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与原有的内容进行整合,融为一体。
●开展有效训练,认真查漏补缺
通过有效训练习题,来帮助我们弥补知识体系上的漏洞和提高基本技能的有效方法。
07年高考英语:动词时态的备考攻略
时态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广大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准确地使用某一特定时态。高考对时态的考查非常灵活且难度较大,不易把握。大部分时态题答案的选择取决于题干语境;但也有部分时态试题较易把握,其用法相对固定,常见于特定句式结构中;还有部分常见时态用法特殊。此文盘点近年高考全国各地英语试题,精选考例,揭示热点,并提出应试方法及备考策略。
Ⅰ、常见时态的一般用法
一、将来时
[例1]—Did you tell Julia about the result?
—Oh, no, I forget. I _____her now. (NMET2005Ⅲ)
A. will be calling B. will call
C. call D. am to call
答案B。从题干得知我并未告知Julia结果,受对方启示,说话者现在临时想到要告知对方。
[备考启示]will\shall do用作将来表说话者临时想到要干的某个动作,是说话者主观态度或看法。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be to do以及be going to均可用来表将来。
二、进行时
1.过去进行时
[例2]Susan decided not to work on the program at home because she didn’t want her parents to know what she_____. (辽宁2005NMET)
A. has done B. had done
C. was doing D. is doing
答案C。从时态呼应上考虑,A和D均错;Susan不想让其父母知道她眼下正在干什么,便背着父母偷偷干。
[备考启示]过去某个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用过去进行时;在口语中,说话者所说内容是非一定目的、随意的,亦常用过去进行时。
2.现在进行时
[例3] Although the causes of cancer _____, we do not yet have any practical way to prevent it. (山东2006NMET)
A. are being uncovered
B. have been uncovering
C. are uncovering
D. have uncovered
答案A。此题考查状语从句中时态。主语causes of cancer和谓语动词uncover存在动宾关系,故选用被动语态,排除选项B、C、D;致癌原因正被揭开,故选进行时的被动语态。
[备考启示] 现在进行时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现阶段一直在进行的动作,但说话时不一定正在进行,较一般现在时相比具有暂时性。
3.将来进行时
[例4] At this time tomorrow ____over the Atlantic.(北京2003NMET)
A. we’re going to fly B. we’ll be flying C. we’ll fly D. we’re to fly
答案B。明天此时我们正飞越大西洋。描述将来某个时刻正在发生的动作。
[备考启示]将来某个时刻正在发生的动作用将来进行时,注意时间暗示。
4.现在或过去完成进行时
[例5] I won’t tell the student the answer to the math problem until he ____on it for more than an hour. (湖北2006NMET)
A. has been working
B. will have worked
C. will have been working
D. had worked
答案A。在时间状语从句中用一般现在时代替将来时,故排除选项B和C;据时态呼应规律排除选项D;学生一直在做数学练习,直到规定时间完毕教师才公布答案。
[备考启示]某个动作或过程过去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说话时刻,有可能继续延续。因此,现在完成进行时仍带有进行时的持续性;某个动作或过程过去的过去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过去某个时刻,有可能继续延续,用过去完成进行时。
三、一般过去时
[例6] My cousin went to Canada two years ago. He ____there for a few months and then went to America. (江西2006NMET)
A. worked B. would work
C. would be working D. has been working
答案A。描述过去曾发生的事实,and then went也加以提示。
[备考启示]一般过去时表在过去某时间中一次完成的动作或一度存在的状态或过去经常性习惯性动作,但现已不复存在,侧重描述过去事实,与现在没有联系。
四、完成时
1.现在完成时
[例7] Customers are asked to make sure that they ____the right change before leaving the shop.(重庆2006NMET)
A. will give B. have been given
C. have given D. will be given
答案B。考查宾语从句中时态兼语态。“找零”动作发生在“离开”之前,故用完成时。
[备考启示] 现在完成时表示某个动作或过程在过去某个时间已经开始,现在已经完成或可能继续延续下去。
2.过去完成时
[例8] Father _____for London on business upon my arrival, so I didn’t see him. (福建2005NMET)
A. has left B. left
C. was leaving D. had left
答案D。父亲去伦敦出差这一动作在我去看他之前已经发生,故我没见着他。
[备考启示]某个动作或过程在过去的过去已经完成,与现在没有联系。
3.将来完成时
[例9] By the time Jane gets home, her aunt _____for London to attend a meeting. (天津2005NMET)
A. will leave B. leaves
C. will have left D. left
答案C。等Jane回到家,她姑妈已离开去伦敦开会了。描述将来某一时刻前已完成的动作。
[备考启示]将来某一时刻前已完成的动作或过程用将来完成时。
五、一般现在时
[例10] The father as well as his three children ____skating on the frozen river every Sunday afternoon in winter. (辽宁2006NMET)
A. is going B. go
C. goes D. are going
答案C。描述现在习惯性动作使用一般现在时;此题还涉及主谓一致。
[备考启示]一般现在时表不受时限的客观存在、现在习惯性动作及现在状态或瞬间动作。
Ⅱ、常见时态的特殊用法
一、一般现在时表将来
[例1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 (重庆2005NMET)
—I’m going to the cinema with some friends. The film____quite early, so we ____to the bookstore after that.
A. finished; are going
B. finished; go
C. finishes; are going
D. finishes; go
答案C。按时间表、既定安排将要发生的动作用一般现在时表将来;事先计划将要干某个动作,用be going to do。
[备考启示]一般现在时用于主句中可表示按计划或既定日程将要发生的某个动作,谓语动词常为位置移动动词。这种计划比较客观,不易更改,且较现在进行时表将来正式。
二、一般过去时表现在
[例12] How I wish every family ____a large house with a beautiful garden! (上海春2002NMET)
A. has B. had
C. will have D. had had
答案B。此题考查虚拟语气的用法。与现在相反的假设,从句谓语动词用一般过去时。
[备考启示] 一般过去时表现在用于表示与现在相反的假设,尤用于It’s time… 、I wish… 和 I’d rather…从句中或表示婉转语气,常用动词为want \wonder\ hope\ think等。
三、将来时表计划或安排
[例13] —_____leave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
—I don’t think you should do that until _____another job. (北京2006NMET)
A. I’m going to; you’d found
B. I’m going to; you’ve found
C. I’ll; you’ll find
D. I’ll; you’d find
答案B。我打算月末离开,be going to用以表示安排。工作确定以后再离开,故两个动作存在明显先后顺序,使用完成时。
[备考启示]除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可用于表示按计划、安排就要发生的动作外,be going to以及be to亦有此种用法。在正式语体中常用be to,常见于be about to do…when…结构之中,亦可用于状语从句中表将来;也可表注定、应该,还可表命令、禁止和宣布决定等。而be going to还可表某种迹象暗示就要发生的动作。
[例14] In a room above the store, where a party____, some workers were busily seating the table.(湖南2006NMET)
A. was to be held B. has been held
C. will be held D. is being held
答案A。此处be to do表计划、安排;主语为受动对象,故选用被动语态。
四、现在进行时
1.表将来
[例15] — Are you still busy?
—Yes, I ______my work, and it won’t take long. (浙江2005NMET)
A. just finish
B. am just finishing
C. have just finished
D. am just going to finish
答案B。工作马上就好,finish为动态动词,用进行时表即将完成的动作。
[备考启示]现在进行时可表按照现在计划、安排近期内即将发生的动作,描写生动,值得期待;谓语动词多为go\come\leave\start等位置移动动词。也可带有其他情态意义,有时含“决心”,常用于否定句中。例:I am not talking with her again. (=I won’t talk with her again.)
类似地,过去进行时也可表过去将来即将发生的动作。
2.用于描写
[例16] Since I won the big prize, my telephone hasn’t stopped ringing. People _____to ask how I am going to spend the money. (湖南2005NMET)
A. phone B. will phone
C. were phoning D. are phoning
答案D。问我如何花这笔钱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描述现阶段一直在进行的动作同时也暗示说话者不满。
[备考启示]现在进行时用于描写一种状态,显得生动,表示一种强烈感情色彩,常与频度副词always\continually等连用,多半表示说话者不满、厌烦等。而一般现在时则侧重于叙述事实,感情色彩较淡。
五、过去进行时
1.表顺承
[例17] —Sorry to have interrupted you. Please go on.
—Where was I ?
—You ____you didn’t like your father’s job.(北京春2004NMET)
A. had said B. said
C. were saying D. had been saying
答案C。过去进行时用作顺承,以引起话题。
[备考启示] 过去进行时用来打开话头,顺接话题,可译作“……来着”。
2.表原因
[例18] —What’s wrong with your coat?
—Just now when I wanted to get off the bus, the man next to me ______on it.(重庆2005NMET)
A. sat B. had sat
C. had been sitting D. was sitting
答案D。说话者描述在下车时所受遭遇,同时向对方解释原因。
[备考启示]在口语中,用来申述原因或用作借口,常用过去进行时。
3.表婉转语气
[例19] —Excuse me, sir. Would you do me a favor?
—Of course. What is it?
—I ____if you could tell me how to fill out this form.(北京2002NMET)
A. had wondered B. was wondering
C. would wonder D. did wonder
答案B。过去进行时表婉转语气,以示礼貌,从if从句中助动词could也可领会到。
[备考启示]过去进行时表婉转语气仅限用于少数动词如hope\want\wonder等,表婉转语气或礼貌请求,且较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更加婉转礼貌。上述各时态并无时间差异,只是语气婉转程度不一。
六、过去完成时表示与过去相反的假设
[例20]—Hurry up! Alice and Sue are waiting for you at the school gate.
—Oh! I thought they ____without me. (江西2005NMET)
A. went B. are going
C. have gone D. had gone
答案D。我还以为Alice,Sue不等我就走了。
[备考启示]过去完成时此种用法常见于as if\if\if only分句中以及I wish\I’d rather…宾语从句中,表示与过去相反的假设;用于I had expected\thought\intended\meant…中表示过去未曾实现的愿望、打算或企图。
Ⅲ、特定句式中时态的用法
一、祈使句
[例21] Turn on the television or a magazine and you ____advertisements showing happy families. (湖南2004NMET)
A. will often see B. often see
C. are often seeing D. have often seen
答案A。此题考查时态。祈使句陈述部分的谓语动词用将来时。
[备考启示]祈使句的构成:动词原形或名词词组+and\or\but+谓语用将来时或情态动词的陈述句;其否定构成直接在整个句子前加Don't\Never即可。
二、并列句
[例22] He was hoping to go abroad but his parents____ that they won’t support him unless he can borrow money from the bank. (湖北2005NMET)
A. were deciding B. have decided C. decided D. will decided
答案B。前后分句虽由but连接,但前一分句动作迟于后一分句动作的发生。
[备考启示]若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动作同时发生无先后顺序,前后时态保持一致;否则考虑使用完成时或其他时态。
三、时间\条件状语从句
[例23] Send my regards to your lovely wife when you ____home. (上海2006NMET)
A. wrote B. will write
C. have written D. write
答案D。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谓语用一般现在时代替将来时。
[备考启示]在if \in case等引导条件句和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谓语用一般现在时代替将来时;但在宾语从句中不可。
四、since 分句
[例24]he country life he was used to_____greatly since 1992.(山东2005NMET)
A. change B. has changed
C. changing D. have changed
答案B。自从1992年以来,动作或状态延续到说话时间,故主句使用现在完成时
[备考启示]在since 分句中,谓语用非延续动词的一般过去时,与之相对应的主句常用现在完成时;例:It has been almost five years since we saw each other last time.若since 分句的动作或状态延续到说话时间,则从句使用现在完成时。
五、含系动词的一般分句
[例25]The water _____cool when I jumped into the pool for morning exercise. (NMET2006)
A. was felt B. is felt
C. felt D. feels
答案C。系动词的时态多为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从jumped 可以判断此题选用一般过去时以保持时态呼应。
[备考启示]系动词无被动语态,不使用进行时,常见时态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间或使用将来时。例:The meat will stay fresh for several days.
以上考例和解析告诉我们进行时、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是高考热点。考题综合时态、语态、主谓一致以及祈使句、倒装等句式结构对考生进行综合考查。解题时,考生务必注意动作发生顺序;看动作进展程度,是正在进行、刚刚过去、已经完成还是将来进行;善于利用题干暗示,包括情景暗示,时间暗示和连词暗示;熟知常见时态的特殊用法,注意运用时态呼应规律等。认真分析主语是施动还是受动,恰当选用语态。
07年高考政治:夯实基础关注热点
在所有的高考科目中,政治课是考生耗费精力和时间最少,同时也是最有可能通过认真复习来迅速并大幅度提高成绩的课程。正因为政治课是投入与效率比最优的功课,所以考生在政治课高考中失分严重就显得尤其可惜并严重影响高考总成绩。在高三复习阶段,对于政治课只要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掌握一定的应试答题技巧,完全有希望在高考政治试题中获得满意的成绩。
注重能力培养
要把政治课如实地当做一门功课、一种科学理论来对待。单凭死记硬背、临阵磨枪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一门科学,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系统和知识框架,所有的理论、观点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和依据,这些理论、观点不仅需要考生具备再认、再现即通常所说的知识记忆,更主要的是要在深入理解的同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认识和分析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中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来分析、解决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注重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历来是高中阶段政治课教学目标,也是政治课高考所要考查的最重要内容。政治觉悟和水平也同样是考生的一种素养和能力,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培养离不开日常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政治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启发和塑造,所以忽视日常课堂教学,只是想靠考前临时突击的做法绝对是错误的。
梳理知识结构
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生要“理解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考生“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政治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更要注意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相近知识的区别和相异知识点之间联系,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内化。也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把所学习的政治概念、原理内化为自身的学科素养和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比较完整地梳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结构,系统地掌握并理解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并将其转变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
有些考生临考前做大量的习题,盲目地依赖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辅导资料显然不是科学的复习方法。要切记课本是最好的复习备考资料,要用足课本,通过教材夯实基础知识,利用课本梳理知识结构。考生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背诵有关知识,政治课毕竟是文科课程,只有熟练地再认或再现才能谈得上恰当地表述与分析;但同时更要在熟练背诵的前提下加强能力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原理和方法来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现象,学会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
提升人文关怀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政治课的灵魂。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国际国内的各种现实问题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因而考生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国际、国内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事件,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加深对方针政策的理解,学会用正确的立场、方法来分析各种事件。高三的文科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必须及时学习、掌握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但关注时政热点的重点应该在如何能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有的考生对时政热点过于关注,对各种社会新闻投入太多的精力,显然也不是科学的复习方法。高考试题往往是以各种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或载体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材料虽然是新颖的时政内容,但答案要点依然是教材中的内容,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关注时事必须和教材结合在一起,通过时事分析来锻炼提高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能力。高中教材本身就是按照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编写的,通过教材来宣传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政策本身就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任务。鉴于高三学生学习任务很重,考生精力有限,对时事政治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重大决策方面就可以了,具体地说应对2007年高考,只要考生能结合课本学习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明年2007年3月全国人大有关会议的精神就可以。
近几年来,体现人文关怀,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路,选择人类共同关注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作为试题的情景材料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因而考生也需要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科学地评价高考试题中所呈现的情景材料。要在考场上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复习中就必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这也应该是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人才的重要综合素质。
训练答题技巧
时下,针对高考的复习资料多如牛毛,这些资料往往良莠不齐,依靠这样的复习资料,采取题海战术的办法就和高考命题改革的思路背道而驰。除了教材,最有价值的复习资料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包括全国统一的高考试卷和各地自主命题的试卷都应该是考生充分利用并借以提高自己答题技巧的有利材料。高考试题强调以“问题中心型”的思路设计试题,将试题呈现方式设计为一个个单独的案例,每一个案例既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又不同于课本知识的直接表述,如何能理解试题的意图与要求就是考生面对高考试题时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并加以提炼和整理,从而归纳整理答案也是考生重要的答题技巧,特别是对以图表来呈现的试题,更要求考生具备把图表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的能力。认真地分析历年高考试题与答案,注意试题的设问角度,可以让考生理解高考试题的设计思路和整合答案的角度与要求,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如何能使回答问题的思路对应试题的设计思路。这种方式也是检查考生是否具备灵活运用课本知识,是否具备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办法。
07年高考历史:落实课本知识 学会捕捉热点
考纲变化不大,沿着“文明史”走
与去年的考纲相比,今年的考纲变化不大。
1.中国古代史还是从先秦到明清无间断的考思想、文化、艺术等知识点,这些是古代史的重点。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现代史,考生应该沿着“文明史”的基本思路进行备考。
例如,近几年考的美国的“选举制度”不是为了考美国而考美国,而是在考人类社会共同的趋向和发展趋势。
2.在历史的考试中有一个基本原则:重视考一些“渐变式”的史实,而不是那些“突变式”的史实,因为这些突变式的史实对人类的发展更有借鉴意义。“文明史”应该是广义的文明史,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全方面的文明。
关注热点要“到位”
1.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和谐社会、三农问题、科技创新、台湾问题等都是长效热点。而据近年来的考试经验,欧洲的发展和一体化、中共党史、革命精神等可能是今年的热点。
2.前几年高考总是考英国,随后是考美国,而由于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今年可能仍不会考到日本历史,所以今年很有可能会考到与欧洲有关的知识点。同时,一些关于革命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精神等都要格外关注。
3.每年考生都去关心热点、关注时政,而平时学校的训练也是为考热点而考热点。但高考命题人考察热点的方式却让我们感觉“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会为了迎合哪个热点而直接去考它。所以,广大考生在备考的时候,要跳出热点的框架,把与之相联系的问题都复习到位。
备考建议
1.要重视课本的落实,既包括对宏观知识构架的把握,又包括极其细微的“小知识点”。
由于现在书上把对历史事件的结论进行了语言简化和总结,导致考生只是宏观把握事件而缺乏对细节的理解。那些把考生考倒的题目往往是考生最熟悉的历史事件。例如“罗斯福新政”的例子强调“细节的力量”:对“罗斯福新政”,考生们都很熟悉了,书上对它的评价是“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当问到“什么是干预”时,考生们就没办法回答了。
2.要形成历史的思想,并在宏观历史命题和历史规律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构架。例如,对世界一体化的认识,会发现国际间在处理矛盾冲突上采取的措施越来越理性:不要打,要坐下谈,而且要两家谈,还要在国际和平的大环境下确立“法”的存在,那么就上升到了“国际法的形成与作用”的高度,这就是历史的思想.
07年高考地理:注重思维能力复习 莫忘细节
试卷走势
2007年文综考纲,明确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要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今年的地理考试内容与2006年相比,没有任何变化,考点保持了绝对的稳定。这主要是因为不久后,湖北省也将启用新课程高考大纲,现在处于旧考纲向新考纲过渡的阶段,考纲没有必要再做较大的调整。
虽然今年的地理考纲没有变化,但往年的高考地理并不完全是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出题,超纲的现象有时也会发生,因此,考生在复习地理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大纲,而应该脚踏实地地掌握好课本的知识。
备考建议
针对今年的地理高考大纲,再综合往年高考地理试卷,给考生的复习备考提几点建议。
1.复习课本莫忘细节
高考复习,课本知识的掌握要做到面面俱到,细节也不要遗漏。值得提醒的是,考生千万不要忽略了书上图表下的小字,许多考生复习时粗略带过,到了考场上才追悔莫及。举例来说,往年高考中曾经考过的月相和地下水就不属于大纲之列,课本上详细讲解的也只限于小字部分。
2.知识要加深和拓展
复习时仅仅满足于对课本的理解是不够的,在落实的基础上更应该对其进行加深和拓展。所谓加深,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学习,适当找些难题来提高解题能力。所谓拓展,就是要在掌握基础后对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延伸,特别是生活中一些与地理息息相关的常识,例如潮汐。
3.主干知识要加强
第二轮复习时要着重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掌握。此时已没有太多的时间复习每一个细节,考生们应该学会系统化地梳理,对整体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在记背的同时,要通过经典例题来进一步巩固和理解知识,并且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来下手,做到主次分明。
总之,考生在复习地理时,应反复记忆、踏实做题,真正的知识一旦牢固于心,即使高考有万般考法,也能以不变应万变。
2006年地理高考大纲节选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1.太阳系概况;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宇宙探测的现状及意义。
2.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
4.主要造岩矿物;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地域分异规律;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5.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
4.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的布局;中国主要商业中心;主要进出口商品;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5.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6.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7.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8.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况。2.世界地理分区。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
第四部分中国地理(略)
07年高考物理:遵循考纲 把握复习重点
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部分与2006年相比没有变化,只在“题型示例”中分别增加了两个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它体现了近几年高考物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命题原则。但是今年的《考试大纲》与三年前相比,变化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新一轮高三教师还应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把握命题特点
高考由于时间和题量的限制,对基本知识的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考查不会减少。因为它们是物理学科基本知识的支撑和构架,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工程。
高三第一轮按章节进行复习,不可能将相关的重要知识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分析对比分散于各章节的重点知识,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通过拆分、重组、构建,形成知识模块,建立一个由叶脉、枝丫、主干构成的“知识树”。比如,针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为核心的专题,可设置从运动和力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问题;从能量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中的加速与偏转问题;从运动和力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问题。
高考试题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典型范例,具有强烈的指示性和重要的示范性,是把握教学的重要标尺。研究近几年的试题,需弄清常考的、必考的、变化的知识点;实验考查了哪些基本仪器的操作、使用以及如何考查设计性实验;计算题的物理情景以什么背景材料切入,涉及到哪些重点和主干知识。通过认真研究,可以把握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
落实习题训练
搞好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是下一步复习的关键环节。训练时,应严格筛选题目、控制数量。选择的试题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悟出科学思维方法,总结出解题规律,突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跃迁。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结合考点设计训练。训练应结合《考试大纲》的知识点,对照课本,逐个扫描。把缺漏的知识,不扎实的概念设计成专项训练题,使学生通过做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同时把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课后小实验、课本注解也习题化、问题化,确保不留知识盲点。
针对热点设计训练。近几年物理高考题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所以,教师应根据高考命题的热点改造试题、变换设问方式,克服思维定势。同时设计出一些贴近高考的新颖试题:比如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计性的实验题目等,以使训练贴近高考。
控制数量与难度。在综合训练阶段,经常听到学生感叹,做了不少题目却在容易题上卡壳,做了很多难题还是在难题面前束手无策。其实高考难题数量很少,训练时难题过多会冲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自信;题量过大,考试太多,学生疲于应付,缺少归纳和总结,没有时间反思和补救,没有“提炼”,哪来的“提升”。对外地的模拟试卷不能全套照搬,应严格筛选,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注意训练规范。解题不规范是分数提高的瓶颈。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题中没有给的物理量要有设定,字母表达的物理量要符合“习惯”,题中用到的公式、定理、定律要说明根据;题解要像“诗”一样分行写出,方程单列一行,要写原式,不能写连等式、变形式或综合式。
搞好习题精讲
教师编选、评讲例题时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选择例题要有针对性,二是例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即知识理解深度的递进关系、问题综合度的递进关系、分析问题能力的递进关系等。三是选择的例题应具有知识、方法、能力多种考查功能和示范功能。四是每个例题的意图、讲解的重点、拓展的内容都要讲清,同时讲解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的要点可归纳为:理解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条件。
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定时”测试,学生只有在临考状态下才能暴露出问题。应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认真总结,弄清问题的根源,最后对照“标准答案”纠正错题。
07年高考化学:稳中有变 体现差异
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化学部分包括化学单科、理综化学、新课程版理综化学等三种,除新课程版理综化学呈现全新的考试内容外,其他两种在2006年《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微调,体现了基本稳定、个别调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命题要求保持稳定
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双基”掌握程度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仍是高考化学命题的主要指向。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社会发展,学会用化学视角观察和认识科技、社会和生态的STS情境题,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可以预测,以新情境出现的信息分析类题目,无论是在综合卷化学试题中,还是在化学单科考试试题中,以及新课程化学考试试题中都会占有较大的份额。
今年化学新课程在部分省、自治区已进入高考检测阶段,在如何通过改变试题形式,考查或测量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认识和运用,以及考查和识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必然会有新型试题出现,并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试卷结构体现差异
尽管在题型、内容比例、试题难度等方面,今年的试题将会保持稳定,但新课程化学选修模块进入考试内容,给新课程高考试卷结构,尤其是新课程考生的应考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探索,仍应值得关注。
考试范围稳中有变
2007年高考化学在考试内容和范围的选择上,仍会保持突出考查化学学科主体内容或主干知识的特点,这是由“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即选拔真正具有学习潜能考生的命题指导思想所决定的。鉴于观察能力要求中已有了相关陈述,新的《考试大纲》将原“思维能力”要求中“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予以剔除,这不属于考试内容的调整;删去“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的考试要求,并不意味着关于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不作要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课程化学的考试范围和要求,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常数、熵变、沉淀溶解平衡等新课程化学学习内容被列入考试范围,是新课程考生高考复习时应加以重视的。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如2006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涌现出大量将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计算知识相结合,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试题,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通过改造、扩充、延伸传统试题,稳定试卷难度,同时向“题海”战术提出挑战;在看似简单的背景知识下,创新设问方式和答题指向,考查出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如2006年试题关于置换反应的考查,在提供概念表达式的前提下,要求考生写出符合题目设定要求的三个化学方程式,既体现了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的命题意图,又实现了考查综合思维能力的命题目标。信息给予试题作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方式已被引起普遍重视,但随着无机新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背景的试题不应被忽视;用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日益严峻的食品、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虽在多种化学试题中都有突出体现,但作为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的背景取材,仍应是我们关注的命题焦点。
07年高考生物:注重对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
与2006年相比,《考试大纲》生物部分的变化体现在:2006年细胞质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不作要求,2007年范围缩小,体现在成雄性不育在育种中的应用不作要求,这样学生在复习中对于“细胞质遗传的两大特点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就不能忽视了。另外,2007年《考试大纲》新增的考点有非特异性免疫、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新增加的内容,反映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学科内的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对重点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免疫、微生物工程等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章节,学生应多下功夫,以达到融会贯通。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对相关知识点从内涵和外延上、功能上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学科内的相互综合,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能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培养设计实验能力
近年来,对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项。由此反映出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还是个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应在准确提取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考虑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等,在对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叙述中,要用严格规范的专业术语表达,实验结果预测要科学全面,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得到的结论。学生可以通过例题解析和规范练习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加强信息转化能力训练
近年来高考命题以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出现的频率增多。此类题不仅直观形象,而且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高,能较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首先要正确识别图表的含义,从中准确提取所需信息,然后进行图文转换,将所学知识与题中的背景材料相联系。
由于高考开放性试题增多,如何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简洁的文字、图表进行表达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精选出针对性、综合性强的试题对学生进行限时训练,让学生在解题能力、速度和规范性等方面适应高考要求。通过对解题前的思考、解题时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反思,寻找规律,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会不断提高。
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虽然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过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指导思想一直都没变。因此尽管后期复习时间紧张,学生仍然要注重回归课本,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把散落在课本中的各知识点再逐一梳理清楚,把遗漏的知识补上,把糊涂的概念澄清,把教材中的可考因素挖掘出来。实际上,无论什么综合题,都能够在课本中找到出处。因此学生在做题遇到新情景时,不要紧张,要注意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课本知识相联系,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达到查漏补缺、强化复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