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艺术的合成品
理论和艺术的思维方式尽管霄壤有别,但趋向真理的内在本性却惊人的一致,当马克思主义传播史这一重大题材借助电视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便是一种崭新意境和奇崛的审美效果。值中国共产党九秩华诞之际,由中央编译局、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和黑龙江电视台联合制作并推出了八集电视文献片《思想的历程》,实现了科学理论与电视艺术的庄严遇合、过往历史对当下现实的庄重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进、编译和出版是合力中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演进与嬗变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石。文献专题片《思想的历程》的主创人员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冷峻的理性思辨目光,将艺术视角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和翻译、编辑、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特殊群体,从而实现了对建党90周年历史的独特解读和深切纪念。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从不缺少探觅真理的勇气和胆识,从不拒绝科学理论的感召和呼唤。《思想的历程》的创作者们发挥电视艺术思维的触角可以跨越时空的特长和优势,回望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并对其进行审美观照,使作品充满丰赡饱满的历史张力和浓郁厚重的史诗品性。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交替关口,我国诞生了第一批冲破封建牢笼,驰向科学和民主天空的思想雄鹰,他们要用寻来的马克思主义圣火托住神州的黯淡落日,复原古老华夏的光明。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翻译者和推介者,在精神上仿佛是率直本真的稚童、是虔诚勤笃的禅者、是孤默清寂的行侠。《思想的历程》对这一代“盗火者”比较钟情和偏爱,以近乎一集的篇幅对他们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追溯和描摹。中国历史就是被这些“盗火者”所彻底改写,中共党史就是被这些“盗火者”及其后来人不断书写和刷新。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作者们既惊喜她锐不可当的豪迈,也感叹她千回百转的坎坷。作品通过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和真实生动的事件,系统追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和传播史,深情回顾了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的发展所给予的坚定支持和亲切关怀,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求得真理火种而不懈奋争的献身精神,纵情礼赞了众多马克思主义翻译家忠贞不渝、筚路蓝缕、焚膏继晷、皓首穷经的坚定信念。《思想的历程》首次将镜头对准这支为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巍峨大厦夯基打桩的团队、这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浩大工程铺路架桥的队伍、这一为中华民族精神躯体添锌补钙的特殊群体,体现出主创者的高迈远见和阔大视野,彰显出主创者清醒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智慧。
《思想的历程》从理论视角打量马克思主义翻译史,用视觉语言呈现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被不断确立为我党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进行审视和回顾,力求达到恩格斯所反复强调的“重温过去永远是着眼于现实的”这一社会效果。《思想的历程》既有别于一般电视政论片拱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展开线形叙事的模式,也不同于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亦步亦趋复述的套路,而是在历史文献的编年纪实框架内,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镌刻为历史铭文。这种历史铭文将叙事、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构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叙述样式,尤其是将作为电视艺术本体元素的文字解说和同期声进行有机连缀和无缝对接,赋予了《思想的历程》以史的翔实和诗的激情的双重维度。如果说结构是电视片的骨架,那么细节则是它的血肉。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难以计数,要想在有限的八集文献片中让观众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就必须用宏观统摄的方法进行全面概括,用微观剖析的方式加以具体呈示。所以作品以单集独立成篇结构整体艺术形象,突破传统电视文献片链锁式推进的窠臼,展现出作品主题在全景式的历史视野内纵横驰骋的艺术气派,生动地传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长的拔节之声。
作为一部理论宣传片,《思想的历程》通过镜像语言的形象表达与对客观历史的理性表述,为观众打开一扇洞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思想履历的窗口,并将构建科学理论大厦的诸多“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卓然之功”的奠基者、铺路石由历史推向现实、由幕后推向台前,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遵奉和恪守的信仰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使人们更加深切地体认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张闻天、李达、张仲实、郭沫若、郭大力、王亚南、陈昌浩、姜椿芳、林基洲、周亮勋、吴亮平、陈启修、王禹夫等不同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者和传播者的传奇故事和高超形象。解读《思想的历程》,观众不难感悟:任何一项开拓性、奠基性的伟大工程,其动人和辉煌之处不仅在于成功的瞬间,而且在于其自艰辛跋涉开始直到抵达目的地之间那段漫长而艰苦的旅程。如果我们只是把希望和赞美放在成功的某一瞬间,就必然遁入只重收获不问耕耘的实用主义的泥沼。
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把真理当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就会切断真理的血脉。《思想的历程》在第七集和第八集采用近年的一些实例,如已经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和“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编辑出版工作,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典藏建设等,试图印证一个形象性的现实结论: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于翻译者、研究者和宣传者而言不是一个静止的高度,而是一座座隆起的山峦,是一条条流动弗居的河川,就是在这峰峦之上和河川之中,这一特殊群体“把臂如林,升堂入室”,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和人生价值定位,其思想行为已在历史文化屏幕烙上耀目的印痕,将在历史隧道深处发出绝妙的回响。《思想的历程》是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苦旅所做的梳理和呈现,更为这支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群落树立了一尊厚重的艺术丰碑。
《思想的历程》作为一部文献专题片,是在对既往史实和现实状况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感性陈述,是在对客观对象世界理性直译的前提下予以形象解读,这就决定了必须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加以直观表达和真实再现。创作组成员沉潜于史料的搜求和验证,博约广摄,爬梳钩玄,剔芜除莠,取精用宏,发扬“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的史学传统,坚持略远详近,经纬交织,点面融汇,事理兼明,叙述择其要,议论端其旨,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一些代表性关键性人物和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事件突兀出来,多维度、多层面、立体化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活动的历史状貌和现实表现,便于观众准确深刻地把握中国全方位崛起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源泉。《思想的历程》是一部跨文体的视觉艺术作品,既是纪录片,又是政论片,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故事片和抒情片。主创者们创造性地将众多“纪实”元素植入作品,对电视文献片创作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使宏大的政治主题闪耀出璀璨的艺术灵光。例如,在第二集《星火燎原》中,编导们沿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轨迹,先后使用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央苏区翻译和编辑了大量马列教材”以及“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部著作”等三段纪实段落,这三段连缀而成的同期声与第四集《延河之光》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形式和表现力上相互呼应,将真实的历史时空转换成艺术的审美境遇,使观众于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穿透力。特别是第六集《思想春天》中关于“《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翻译编辑”的完整纪实段落的使用在形式上丰富和调节了作品结构,既对本集的节奏起到舒缓作用,又深化和升华了整部作品的主题。“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而感情又将我们引向思想”,爱森斯坦的这句名言是对《思想的历程》的最好诠释。时空结构的自由是电视艺术的优势之一,《思想的历程》的编导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两大历史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领导人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的纪实段落或同期声引入该片,并在时空结构上做了精心策划和周致安排。值得称道的是,作品的解说词作为总体艺术构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忠诚地服务于思想主题,炽诚而简洁的文字,直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神髓和魂魄;饱含激情而富于哲理的言辞,绝非单纯的画面解释,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翻译宝库中采撷捷思妙想加以阐发,拓展了画面的思想内涵,补充了视觉形象内容不足的缺憾。
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不是抽象的,它以各种生动鲜活的形式体现出来。只有对各种传播现象加以具体审视和深刻揭示,才有可能从纵向到横向、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的历程、特点和规律。文献专题片《思想的历程》在表象上梳理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演进脉络,在本质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真谛和精魂,使驳杂繁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浓缩于凝练精巧的电视语体中。
《思想的历程》体现出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强调的媒介理性价值,“用镜头触摸历史,用历史感悟未来”,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在百年历史跨度内总结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星火燎原”的过程、进一步深入认知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特殊群体的契机。作品的成功创作及播出后产生的强烈社会反响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观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重要内容的当下,在信息化、网络化迅捷发展的今天,缺少影像参与的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创作和宣传是不合时宜的,影像的迟到或缺席是很多大众化、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和理论阐述最致命的缺憾,因为影像具有最无法隐瞒的直观性。主创者们通过系统的影像梳理,将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画面组合互动,在典籍、文献和影像的相互补充中,将马克思主义百年历史传播知识谱系、轮廓脉络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历史叙述变得清晰完整、鲜活直观。作品的创作者们树立精品意识,尽可能调动各种电视艺术手段,力求画面的“精”和“美”,在画面的选择上煞费苦心,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在场感,有助于观众接纳和认同作品的思想主旨。特别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而被有机地穿插进作品中的历史资料和黑白片,以及很多画面以逆光构成的主色调,有力地勾勒出一幅雄奇瑰丽的思想艺术长卷。欣赏《思想的历程》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主创者们所倾注的心血、所投入的情感。画面不是图解,而是思想的载体。为了突出画面的“精”——真实性,主创者派出4个摄制组分赴国内各地区,以及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比利时、日本等国进行实景拍摄,获取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编导们从电视片画面的整体美学效果考量,对每一个镜头认真打磨、精雕细刻,以及对画面解说的组合、对光影的处理、对运镜方式的变换,使整部作品的镜头画面进入和谐统一、自然流畅的境地。例如,在拍摄人物肖像、历史遗迹和珍贵资料时,编导们着意将画面的内在节奏与镜头的运动调适至一种舒缓平静的状态,使整部作品的镜头风格与历史的幽远深邃达到高度默契,进而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思想的历程》这部电视文献片,是信仰与道义、哲理与诗情、历史事件深刻内涵与个体生命内在体验的融合与贯通,它不仅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播情结、传播效果,而且重在倡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精神激励和思想引领作用,是一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生动教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引进、编译和出版是合力中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演进与嬗变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石。文献专题片《思想的历程》的主创人员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冷峻的理性思辨目光,将艺术视角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和翻译、编辑、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的特殊群体,从而实现了对建党90周年历史的独特解读和深切纪念。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从不缺少探觅真理的勇气和胆识,从不拒绝科学理论的感召和呼唤。《思想的历程》的创作者们发挥电视艺术思维的触角可以跨越时空的特长和优势,回望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并对其进行审美观照,使作品充满丰赡饱满的历史张力和浓郁厚重的史诗品性。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交替关口,我国诞生了第一批冲破封建牢笼,驰向科学和民主天空的思想雄鹰,他们要用寻来的马克思主义圣火托住神州的黯淡落日,复原古老华夏的光明。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翻译者和推介者,在精神上仿佛是率直本真的稚童、是虔诚勤笃的禅者、是孤默清寂的行侠。《思想的历程》对这一代“盗火者”比较钟情和偏爱,以近乎一集的篇幅对他们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追溯和描摹。中国历史就是被这些“盗火者”所彻底改写,中共党史就是被这些“盗火者”及其后来人不断书写和刷新。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作者们既惊喜她锐不可当的豪迈,也感叹她千回百转的坎坷。作品通过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和真实生动的事件,系统追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和传播史,深情回顾了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传播事业的发展所给予的坚定支持和亲切关怀,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求得真理火种而不懈奋争的献身精神,纵情礼赞了众多马克思主义翻译家忠贞不渝、筚路蓝缕、焚膏继晷、皓首穷经的坚定信念。《思想的历程》首次将镜头对准这支为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巍峨大厦夯基打桩的团队、这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浩大工程铺路架桥的队伍、这一为中华民族精神躯体添锌补钙的特殊群体,体现出主创者的高迈远见和阔大视野,彰显出主创者清醒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智慧。
《思想的历程》从理论视角打量马克思主义翻译史,用视觉语言呈现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被不断确立为我党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进行审视和回顾,力求达到恩格斯所反复强调的“重温过去永远是着眼于现实的”这一社会效果。《思想的历程》既有别于一般电视政论片拱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展开线形叙事的模式,也不同于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亦步亦趋复述的套路,而是在历史文献的编年纪实框架内,将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镌刻为历史铭文。这种历史铭文将叙事、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构成一种新颖别致的叙述样式,尤其是将作为电视艺术本体元素的文字解说和同期声进行有机连缀和无缝对接,赋予了《思想的历程》以史的翔实和诗的激情的双重维度。如果说结构是电视片的骨架,那么细节则是它的血肉。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难以计数,要想在有限的八集文献片中让观众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就必须用宏观统摄的方法进行全面概括,用微观剖析的方式加以具体呈示。所以作品以单集独立成篇结构整体艺术形象,突破传统电视文献片链锁式推进的窠臼,展现出作品主题在全景式的历史视野内纵横驰骋的艺术气派,生动地传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长的拔节之声。
作为一部理论宣传片,《思想的历程》通过镜像语言的形象表达与对客观历史的理性表述,为观众打开一扇洞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思想履历的窗口,并将构建科学理论大厦的诸多“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卓然之功”的奠基者、铺路石由历史推向现实、由幕后推向台前,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遵奉和恪守的信仰在中国的前世今生,使人们更加深切地体认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张闻天、李达、张仲实、郭沫若、郭大力、王亚南、陈昌浩、姜椿芳、林基洲、周亮勋、吴亮平、陈启修、王禹夫等不同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者和传播者的传奇故事和高超形象。解读《思想的历程》,观众不难感悟:任何一项开拓性、奠基性的伟大工程,其动人和辉煌之处不仅在于成功的瞬间,而且在于其自艰辛跋涉开始直到抵达目的地之间那段漫长而艰苦的旅程。如果我们只是把希望和赞美放在成功的某一瞬间,就必然遁入只重收获不问耕耘的实用主义的泥沼。
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把真理当成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就会切断真理的血脉。《思想的历程》在第七集和第八集采用近年的一些实例,如已经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和“列宁专题文集”5卷本编辑出版工作,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典藏建设等,试图印证一个形象性的现实结论: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于翻译者、研究者和宣传者而言不是一个静止的高度,而是一座座隆起的山峦,是一条条流动弗居的河川,就是在这峰峦之上和河川之中,这一特殊群体“把臂如林,升堂入室”,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和人生价值定位,其思想行为已在历史文化屏幕烙上耀目的印痕,将在历史隧道深处发出绝妙的回响。《思想的历程》是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苦旅所做的梳理和呈现,更为这支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群落树立了一尊厚重的艺术丰碑。
《思想的历程》作为一部文献专题片,是在对既往史实和现实状况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感性陈述,是在对客观对象世界理性直译的前提下予以形象解读,这就决定了必须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加以直观表达和真实再现。创作组成员沉潜于史料的搜求和验证,博约广摄,爬梳钩玄,剔芜除莠,取精用宏,发扬“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的史学传统,坚持略远详近,经纬交织,点面融汇,事理兼明,叙述择其要,议论端其旨,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一些代表性关键性人物和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事件突兀出来,多维度、多层面、立体化地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活动的历史状貌和现实表现,便于观众准确深刻地把握中国全方位崛起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源泉。《思想的历程》是一部跨文体的视觉艺术作品,既是纪录片,又是政论片,同时在一定意义上还是故事片和抒情片。主创者们创造性地将众多“纪实”元素植入作品,对电视文献片创作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使宏大的政治主题闪耀出璀璨的艺术灵光。例如,在第二集《星火燎原》中,编导们沿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轨迹,先后使用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央苏区翻译和编辑了大量马列教材”以及“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部著作”等三段纪实段落,这三段连缀而成的同期声与第四集《延河之光》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形式和表现力上相互呼应,将真实的历史时空转换成艺术的审美境遇,使观众于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穿透力。特别是第六集《思想春天》中关于“《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翻译编辑”的完整纪实段落的使用在形式上丰富和调节了作品结构,既对本集的节奏起到舒缓作用,又深化和升华了整部作品的主题。“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而感情又将我们引向思想”,爱森斯坦的这句名言是对《思想的历程》的最好诠释。时空结构的自由是电视艺术的优势之一,《思想的历程》的编导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两大历史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领导人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瞿秋白、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成果的纪实段落或同期声引入该片,并在时空结构上做了精心策划和周致安排。值得称道的是,作品的解说词作为总体艺术构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忠诚地服务于思想主题,炽诚而简洁的文字,直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神髓和魂魄;饱含激情而富于哲理的言辞,绝非单纯的画面解释,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翻译宝库中采撷捷思妙想加以阐发,拓展了画面的思想内涵,补充了视觉形象内容不足的缺憾。
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不是抽象的,它以各种生动鲜活的形式体现出来。只有对各种传播现象加以具体审视和深刻揭示,才有可能从纵向到横向、从局部到整体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的历程、特点和规律。文献专题片《思想的历程》在表象上梳理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演进脉络,在本质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真谛和精魂,使驳杂繁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浓缩于凝练精巧的电视语体中。
《思想的历程》体现出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强调的媒介理性价值,“用镜头触摸历史,用历史感悟未来”,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在百年历史跨度内总结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星火燎原”的过程、进一步深入认知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特殊群体的契机。作品的成功创作及播出后产生的强烈社会反响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观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重要内容的当下,在信息化、网络化迅捷发展的今天,缺少影像参与的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创作和宣传是不合时宜的,影像的迟到或缺席是很多大众化、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和理论阐述最致命的缺憾,因为影像具有最无法隐瞒的直观性。主创者们通过系统的影像梳理,将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画面组合互动,在典籍、文献和影像的相互补充中,将马克思主义百年历史传播知识谱系、轮廓脉络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历史叙述变得清晰完整、鲜活直观。作品的创作者们树立精品意识,尽可能调动各种电视艺术手段,力求画面的“精”和“美”,在画面的选择上煞费苦心,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在场感,有助于观众接纳和认同作品的思想主旨。特别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而被有机地穿插进作品中的历史资料和黑白片,以及很多画面以逆光构成的主色调,有力地勾勒出一幅雄奇瑰丽的思想艺术长卷。欣赏《思想的历程》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主创者们所倾注的心血、所投入的情感。画面不是图解,而是思想的载体。为了突出画面的“精”——真实性,主创者派出4个摄制组分赴国内各地区,以及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比利时、日本等国进行实景拍摄,获取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编导们从电视片画面的整体美学效果考量,对每一个镜头认真打磨、精雕细刻,以及对画面解说的组合、对光影的处理、对运镜方式的变换,使整部作品的镜头画面进入和谐统一、自然流畅的境地。例如,在拍摄人物肖像、历史遗迹和珍贵资料时,编导们着意将画面的内在节奏与镜头的运动调适至一种舒缓平静的状态,使整部作品的镜头风格与历史的幽远深邃达到高度默契,进而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思想的历程》这部电视文献片,是信仰与道义、哲理与诗情、历史事件深刻内涵与个体生命内在体验的融合与贯通,它不仅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传播情结、传播效果,而且重在倡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精神激励和思想引领作用,是一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生动教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