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中的减负机制”课题研究报告
湖 南 省 基 础 教 育
“十 五”教研立项课题
“教学流程中的减负机制”课题研究报告
衡阳市八中课题组 执笔:熊晓民 贺彩云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湘南名校,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有时容易成为锐意进取的障碍。应试教育模式下把升学率看成不可动摇的唯一生命线,我们也唯恐在平均分升学率等方面落后于人,因此曾一度不敢轻言减负,怕减负的同时降低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恢复高考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我校升学率、高考平均分均稳居全省前列。我们认识到在已有的教育教学成绩的基础上,若要追求进步和发展,不能死扣“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两个因素来求质量,应该在效率上探求新途。另一方面,高强度的教、学,过重的压力也让教师和学生不堪重负。教师们越来越感到疲于应付常规的备课、讲课、作业、习题和考试,没有充分的静下来深入反思、研究教材、教法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渐有“唯读书是务”的趋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然导致诸多的弊端。学生学的了书本知识,却缺失了社会知识、实践知识;学会了做题,却没学会生活、做人;学生有很强的应试能力,却没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创造能力。我们认识到作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通过深入探索和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减负。
我们提出“教学流程中的减负机制”这一课题,期望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教学流程中“低负优质”的高效运作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多方面做到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生活负担,从而为国家培养具有高度社会适应性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着眼于未来,提高整个国民的幸福生活指数。我们期望通过研究,探索和建立学校有效的减负机制并探索有效减负的教育教学基本模式。通过减负机制的建立和教育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建立心育机制,在教学流程中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构建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精神松绑,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以严谨的态度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这一模式。保障机制是从根本上决定了减负课题的运行条件,也是我们要确保和提高学校品位,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也将其列为研究的重点。
一)深入调查,研究现状
1、运用问卷法调查各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课业负担与心理负担情况。
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其具体表现为:(1)学习的时间长:(2)学习的内容多而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习较难。二是课堂学习紧张。三是课后作业繁多。心理负担问卷调查显示,教学流程各环节中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具体表现如下:(1)、学习兴趣不够浓,求知欲不够强 (2)、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3)、学习效率不够高,少有成就感
2、运用测验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观察法,佐证了以上调查结果。
二)、研究优程机制,启迪学生心智
我们研究优程机制包括以下一些方面: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培训教师、训练学生、开发资源、拓广园地、学校督查等几方面。
- 建构课堂教学减负模式:“三引三探三归”教学模式
(1)、实验的设计
我们立足于中学的实际,依据教学流程中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复习这三个基本步骤设计出“‘三引三探三归’减负式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实验,以求探索规律,形成理论指导实践。
① 、“三引三探三归”课堂模式示意图
课外预习 |
课堂教学 |
课后作业 |
引动情趣 引发思考 引导训练
探索趣象 探究要点 探求内化
归结目标 归纳规律 归总升华
②、模式的内涵:
该模式将教学流程分为课外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个步骤,每个
步骤中包括“引”“探”“归”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相连。
课外预习环节的“引探归”:
引动情趣:以语言,媒体或实物,实验提供生动有趣或引人思考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鼓励学生去观察、了解学习内容的相关材料,现象等。
探索趣象:学生经过教师 引发和鼓励,去自主观察、了解学习内容的表象,形成初步印象,并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去挖掘趣点,拓展延伸,查阅资料,释疑解惑。并记录要点,疑点,心得,灵感等。
归结目标:学生根据预习所得,预拟学习目标,学生预拟的学习目标会有很
大的差异,而这恰恰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课堂教学环节的“引探归”:
引发思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或浅入深出地提出关于学习内容的要点难点的问题,一则检查预习效果,二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检性,很好地切入学习主题。
探究要点:教师收集学生普遍提及的疑点,依据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的需要,确定课堂教学要点。用交谈式、问答式、讨论式等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并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学生解决其它疑难。
归纳规律:用方块图、流程图、文字等对当堂课的内容提纲契领、简明扼要地概括和总结,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或将它构建入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中。
课后作业环节中的“引探归”:
引导训练:教师 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作业并将难度及训练方向告诉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时间安排、爱好兴趣等自主选择。训练可分三个拓展层面: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从源文本向超文本拓展。
探求内化: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巩固迁移作业,将新的知识联珠编网内化,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归总升华:教师指导学生理性思考最新构建的最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的特征,设计实践适用途径。
③、确定好实验班和对照班:
学 科 |
实 验 班 |
对 照 班 |
语 文 |
212 |
211 |
数 学 |
207 |
204 |
英 语 |
10 |
9 |
生 物 |
208 |
209 |
化 学 |
209 |
208 |
因实验班、对照班,升入高中或初中的入校成绩基本相同,分班是按成绩平均分配的,任课教师完全一样,人数均为50,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同,选择样本数为32人。各实验班按规定2:4:2的比例,以分层随机抽样样本作为实验检测对象。
④、实验的方法:
采用重点实验的形式,运用等组实验法。实验班运用新的模式教学,对照班不采用。其他条件控制到尽量相同。
实验条件 新型模式 |
检 测 成 绩 A |
单位时间的学习收效D |
实验班
实验条件 非新型教学模式 |
检 测 成 绩 B |
单位时间的学习收效E |
对照班
实验结果C=A-B,其值越大说明效果越好;F=D-E,其值越大说明效果越好。同时我们通过观察调查测量等办法,衡量在两种学习模式下学生的心理状况。运用模式教学的实验班相对于对照班心理状态越积极越好。
⑤、实验的进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0年下半年成立实验研究小组,拟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培训实验教师,建立管理机制,构建“三引三探三归”教学模式,设计检测方案。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01年上半年至2003年上半年,以数学、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开展重点实验,并铺开至英语、生物、化学等学科进行“三引三探三归”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在外语学科进行分层导学模式的探索。形成一批典型示范课、课案、课件,积累丰富的经验材料、教学资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3年下半年。总结实验研究结果。收集整理实验材料和实验成果,评价实验效果。
⑥、实验的结果与分析:我们是依据如下实验课检测目标来分析实验的结果的
实验课检测目标表
一级指标 |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
||||||||||
二级指标 |
教学模式结构评估 |
教 学 效 果 评 估 |
|||||||||
三级指标 |
听课教师的评估 |
学生对模式的反应 |
实验教师反思评估 |
学生课堂外显行为 |
课堂测试成绩 |
课后测试成绩 |
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
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 |
学生创新能力 |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情况 |
对心育的作用 |
(2)实验的检测:(见各表)
表一:“三引三探三归”教学模式学生外显行为调查表
表二:学生对“三引三探三归”模式及其变式的评价表
表三:课内时量分配调查表
表四:学生心理品质调查比较表
2、培训教师
学校因势利导,组织了系列实验教师培训活动。电脑、多媒体、网络技术培训活动,课题研究指导,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参阅,教育新理念的解读与运用等等。并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示范引路,师徒互促,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备课,请进来传授走出去进修等等。这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3、训练学生
我们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有目标有计划的训练:
(1)训练学生预习新课 (2)训练学生参与讨论 (3)训练学生表述技巧(4)训练学生合作学习 (5)训练学生常规性技能
4.、开发资源
学校需要组织所有教师参加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并尽力吸收校外的优秀教育资源来充实我校教育资源库。(1)建立学校教育资源库(2)激励校内资源的开发(3)开发校本课程。(4)借助校外优秀的教育资源。
5、拓广园地
(1)开辟校内园地 对学生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生物园等校内园地。(2)建设网络园地 我们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色,建立自己的网页,创造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可以储备自己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表现自己的技能,施展自己的才华。(3)争取校外园地使学生能取得自己感兴趣的第一手材料、可感性信息,为接受、消化和拓展、迁移教材上的内容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并使他们获得了更广辽阔的发展空间。
三)、研究心育机制,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在教学流程中给学生进行心理减负思路有二。一是减少施予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这二者合二为一的教育行为我们称之为心育。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内容充实教学,因势利导,根据各个学生的心理障碍的不同成因和具体表现或激励、或引导、或点拨、或提示,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理念。我们不仅要在学校营造和谐气氛,而且要求教师具体洞察学生心理行为的能力,以便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童心在和谐教育中永远快乐。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能力为内容的自我教育能力,树立明确的、有价值的奋斗目标,力争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和“自我概念”,学会自我调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成功时,沉着冷静;失败时,振奋精神。
四)、研究评价机制 ,引导减负正确方向
我们深入研究并改进了评价机制,在教师和学生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
(2)、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客观发展性地综合评价教师
我们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综合评定。确定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向教师提供日后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实践中我们拟定了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教师评价试点方案,将综合评价分为五个阶段。即:自我评价、课堂听课、他人评价、与评价者面谈、撰写评价记录。
2、构建发展型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 评价的原则和思想
建立合理科学的现代学生评价机制,使它真正能做到根据评价结果,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优点,使它做到不仅能评价知识还能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态度;不仅评价结果,也能评价过程。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学业成绩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 学科成绩评价策略
①、检测内容及权重 学科成绩一般实行百分制量化评分。其中各科测试成绩占60分。学习过程30分。学习过程的具体项目有 学生上课是否认真(听讲、做作业、讨论等)学生上课或活动是否积极(发言、提问、讨论、交流)学生上课或活动是否自信(提出与别人不同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合作精神(听取别人意见,表达自己意见,主动与别人合作)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能有条理的表达意见,解决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A等记25-30分,B等记20-25分,C等记10-20分。学生兴趣与特长占10分。学生一切积极的兴趣如爱好集邮、剪纸、写作、小制作小发明等我们都予以鼓励,并积极引导将兴趣发展到有意识的研究。 学校也尽量为学生展示特长提供表现的机会。如文学沙龙,校园音乐会,棋类比赛,球类比赛,文艺表演等等。
②、考核办法
学业成绩测试时,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考查内容,采用口试、笔试(兼用闭卷、开卷、开闭卷结合等多种方式)、听力测试、动手操作、演讲、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兼用分项考核与综合测试的考查方法。对学习过程一项的评价采用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计算总成绩以A、B、C三个等级评价学生,即优秀、良好、一般,取消劣等制。兴趣与特长一项的评分多借助于对学生的观察和活动记录。
(2)综合素质评价策略
①、评价的内容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大概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评价;二是对公民素养的评价;三是对学习能力的评价;四是对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评价;五是对运动与健康的评价;六是对审美与表现的评价。
②、评价主体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老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转为多向评价。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并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拟结合社区和专家的评价。
③、评价的方式
研究过程中我们力图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同学的互评,学生的自评。尽量使评价更客观符实并有发展性。
A、教师口头评价。B、师友日常赠言。C、日常作业评价。D、“家校通”短评 E、阶段小结
(3)、期末评价
学期末我们要对每个学生以成长记录袋的形式作个总结性评价。其中包括一个素质教育报告手册学期总简评(其中含量化评分表),一本学校印发的成长记录册,一本学生自制的成长记录册。
三、研究成果主要内容
我校课题组以既定的课题目标为方向,逐步落实每一项研究内容,用心总结该课题研究结果与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构建了“三引三探三归”教学模式,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在研究之初我们就认识到了“减负”与高质是密不可分的并重的两个方面,摒弃其中任何一个追求另一个都没有意义。在实验班实施减负措施的过程中,我们时时注意与对照班比较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在各种测试比赛中,实验班的整体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
2、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003年12月我们从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四个年级各抽一个班进行调查。此次课业负担情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研究初的调查统计情况比较如下:
|
每天伏案学习11小时以 上 |
课堂学习中很紧 张 |
上课内容听不太 懂 |
课后作业平均时 间 |
周 末 补 课 |
认为自己课业压力 大 |
研究前 |
60% |
31% |
29% |
170分钟 |
35% |
32% |
研究后 |
11% |
4% |
6% |
90分钟 |
9% |
18% |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在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用于伏案学习的时间减少了。并且学习的形式丰富多样利于学生有效缓解疲劳。
3、加强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构建,参与生活、关注社会的能力和思维得到提升和形成。
二)、建立了教学流程中的心育机制,改善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对我校1050名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亟待作心理辅导的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研究过程中,我校学生基本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立志成才。学习自信心充足,坚定了掌握知识的信念。能够互相学习,争取共同进步。能够虚心学习,保持愉快的心境。
2、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得以改善
我们特别注重时时用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显示:98%以上的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并自觉保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课外预习、巩固迁移、操作实践等作业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85%以上的同学能自觉完成。课堂中学生熟知“引”、“探”、“归”各环节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能积极发言、讨论、提问等。积极思考,交流合作,查阅信息解决问题等这一切程序,学生都能自然而然的进行,不需要老师反复强调。
3、学生的心理负担明显减轻
2003年12月的一轮调查与研究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浓了,求知欲增强了。39%的同学对学习很感兴趣,49%的同学比较感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47%的同学自认为能经常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发言。35%的同学自认为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所见地的问题讨论发言,自主探究。学生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经常获得成就感。在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持久、稳定。对于学习内容,69%的同学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记忆。26%的同学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能掌握好巧妙的方法来记忆。教学流程中68%的同学经常感到很充实,很愉快,学到了比预期多的东西。78%的同学在做作业时,经常心情愉快,一路绿灯。84%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有成就感。
三)、构建了教学流程中的评价机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加强
实验一年以后实验班英语、语文的综合能力均高于对照班。同时,其它学科的实验班的学生相对于对照班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特性有:观察能力明显增强,能敏锐地发现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想象力更丰富;思维能力得以加强,表现为逻辑推理的严谨性,准确性,判断的果断性和准确性等。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在2003年9月我校的“小创造小发明大赛”中,实验班共有22件作品获奖,明显高于对照班8件的总数。
2、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2000年-2003年我校教师综合素质测评平均成绩比较图
90分
60分
30分
0分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上表显示课题的研究促使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3、教育观念得以更新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得以增强;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得以增强 ;心理辅导的能力得以增强 。
四)构建了教学流程中的保障机制,稳步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我校更新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为高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造就“研究性”、“创造性”、“发展性”人才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这为顺利实施教学流程中的减负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研究效果与反思
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和存在的问题。得出如下一些研究结论:
一)教育理念的改变是减负的基本前提,观念要先行
要从根本上实行减负,必须首先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这包括学生主体观念、全面素质的教育质量观念、教会学生学习的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观念、竞争与合作的观念、质量与效益的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观念等。教育思想指导教育行为,教学实践反映教育理念内化的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才能有效保证减负的进行
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独在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方面,由某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想很好的进行减负并保证教学效果是很不现实的。减负工作要在和谐的环境中,整合的力量下持续的时间里进行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效。
三)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效益是减负的基本途径
对我校学生负担过重的现状具体分析后,可以看到学生的负担并不是都重,而是分配不合理;学生的学习负担重,生活负担轻;脑负担重,手负担轻;左脑负担重,右脑负担轻;机械记忆负担重,主动思维负担轻;心理负担重,接受挫折教育负担轻。“减负”应该减掉阻碍学生健康成长、摧残学生身心的不合理负担,而不是减去所有的负担。因此,从宏观上科学地修改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对搞好学生“减负”是十分必要的。
回顾几年减负研究的历程,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觉得以下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或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 学校的教育理念先进,减负措施有效,但却与社会滞后的观念和制度,家庭中狭隘、功利、短浅的追求相悖。从而影响学校在教学流程中给学生减负的效果。
- 在低年级,减负很容易成为贪玩的学生逃避学习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所以丰富孩子的学习途径和形式,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趣,引导孩子把充裕的课余时间用在有意义的自我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并以此来推动素质教育是我们今后一项重要的工作。
- 新的评价机制存在着困惑。新的评价制度要求从多方面并在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价,这就增强了考核的工作量和难度。有些评价项目由于受人为因素影响难以准确界定,可比性不大。新的评价制度淡化分数竞争。但由于学生的升学、教师的评职竞岗仍是以分数高低为依据的,所以社会家庭也包括不少学生自身不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味蛮干硬拼以求高分。如何把新的评价体系与学生升学、教师评优结合起来,是课改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